-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任紅娟
- 時間:2025-01-21 10:09:50
做好今年工作,信心至關重要。2025,江蘇各地如何堅持干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在江蘇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13位設區市市長。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長陳之常:
堅持實干實效、扛起省會擔當,奮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過硬答卷
△南京市市長陳之常
陳之常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南京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焦產業強市突破口,抓牢科技創新主引擎,突出項目建設主抓手,干字當頭、攻堅克難,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更好扛起挑大梁、作貢獻的省會擔當。
打好政策“組合拳”,聚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推動新街口、元通等重點商圈提質升級,促進文商體旅展聯動,培育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業態。增加高品質“好房子”供給,充分挖掘新市民和都市圈群體住房需求,鞏固提升房地產市場回暖趨勢。把項目建設作為“頭版頭條”,深入謀劃推動“兩重”項目,統籌推進500個省市重大項目、284個工業“雙百工程”項目、352個城建項目建設,全力擴大有效投資。多措并舉穩外貿穩外資,大力培育跨境電商、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新增長點,辦好全球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著力突破大體量制造業、標志性外資、總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做強創新“主引擎”,聚力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強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建設,加快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以增量項目引領石化、鋼鐵、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煥新,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強鏈,打造萬億級軟件產業集群和五千億級新型電力產業集群,深入布局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深化“智改數轉網聯”行動,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加快發展金融、科技服務、航運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平臺經濟、總部經濟集群發展,打造國家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
下好改革“先手棋”,聚力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活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化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好發揮國家級江北新區、自貿試驗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開放平臺作用,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動經開區、高新區轉型發展。強化南京都市圈輻射帶動功能,推動寧鎮揚一體化發展。
提升城市“幸福感”,聚力滿足群眾美好生活向往。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加快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抓好長江大保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南京。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優化“一老一幼”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南京。
省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吳慶文:
努力為全省發展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貢獻
△蘇州市市長吳慶文
吳慶文表示,許昆林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成績實事求是,目標制定積極可行,部署工作清晰具體,充分彰顯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自覺、總攬全局的寬廣視野和謀定后動的深思熟慮,是一份凝聚民心、提振信心、鼓舞人心的好報告。新的一年,蘇州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蘇州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突出提質增效、創新轉型,保持信心、保持定力、保持韌勁,干字當頭、奮發有為,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城市發展方式變革,奮力“挑大梁”、當好“壓艙石”,努力為全省全國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蘇州將全力以赴穩住經濟大盤。搶抓“兩重”“兩新”政策機遇,發揮特大城市消費潛能和制造大市供給優勢,全方位擴內需、大力度穩外需。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發展夜間經濟、假日經濟、首發經濟、銀發經濟、賽事經濟、直播經濟。提高消費便利性和吸引力,擴大境外游規模和水平。深入推進外貿企業“全球行”,全力穩住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綜合發揮跨境電商、中間品貿易、境外經貿合作區、海外倉等功能,奮力實現外貿突圍。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統籌好政府和社會資本投資,全力推進79個省重大、558個市重點項目建設。
蘇州將堅定不移推動創新轉型。堅持產業出題、科技答題,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八大工程”,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支持蘇州實驗室、“一區兩中心”等載體更好發揮平臺功能,提高創新產出效益。完善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大力培育科技領軍企業。一體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匯聚更多創新資源。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十大行動”,加快打造“智造之城”。堅持“核心產業+”,實施產業梯次培育計劃,推動更多先進制造業集群向世界級邁進。開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縱深推進“兩業融合”。
蘇州將全心全意增進民生福祉。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精心辦好民生實事項目,努力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實施促進就業增收專項行動,新增城鎮就業35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萬元。著眼人口形勢變化,動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打通不同教育階段的難點痛點。持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和辦學品質,穩步提升入學率。提高公立醫院醫療水平,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療集團,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用心關愛“一老一小”,建設康養超市和適老生活體驗中心,推動幼兒園開辦托育服務。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持續做好長期護理國家試點。完善一攬子生育政策,深化兒童友好城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打造全齡友好城市。
省人大代表、無錫市市長趙建軍:
努力交出“強富美高”新無錫現代化建設新的過硬答卷
△無錫市市長趙建軍
趙建軍表示,2025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決勝之年,是應對挑戰、服務大局、昂揚向上、蓄能躍升的攻堅之年。無錫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書記信長星參加無錫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要求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進一步增強信心、保持定力、奮發作為,努力交出“強富美高”新無錫現代化建設新的過硬答卷。
一是聚力優服務增信心。突出強企筑峰,推動企業“上量、上規、上市、上云、上榜”,特別是深入實施并購重組行動方案,支持上市公司壯大實力、后備企業盡快上市、基金被投企業股權接續。突出為企減負,建強錫企服務平臺兜底辦理企業訴求,升級推開聯合執法、首違不罰、輕微免罰,做好重點企業的精準支持。突出助企賦能,深化耕地保護“三提兩嚴”和產業空間優化煥新“兩大行動”,加強綠電綠證的足額保障、低價供給,更好滿足企業用地用錢用人用能需求。
二是聚力擴內需穩外需。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放大春晚、入境免簽、營商環境等效應,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特別是財產性、經營性收入,進一步提振房地產市場,常態化開行太湖游輪。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確保省市重大項目三季度前全部開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00億元、“兩重”投資超100億元。拓展有韌性的開放,務實開展世界500強、“小而美”公司和在錫外資企業“三個敲門行動”,加快發展跨境電商、保稅維修、海外倉等新業態,精準服務重點外貿外資企業發展。當前,突出落實“迎新春開新局”助企惠民15項措施及“促消費旺文旅”10項舉措。
三是聚力抓科創強產業。深入落實全省科技大會“五個走在前”要求,強化企業主體、成果轉化和人才支撐,凈增高企1000家,抓好新型研發機構“聚企聚人、提級提效”,新增產業教授25人、科技副總80人,更好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認真落實全省新型工業化大會“五個三”部署,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力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新一輪“智改數轉網聯”,持續擴大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顯示度,搶抓機遇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合成生物等新產業新賽道。
四是聚力惠民生固底板。守護民生幸福,著力提升加裝電梯覆蓋面、優質學位供給率、看病買藥便捷度、物業服務滿意度、擁堵路段暢行率等群眾關切,出臺實施生育養育支持政策,針對學校“排浪式”生源變化探索資源下探、師資上彈,統籌好校舍、教師公寓等建設。守護社會安定,聚焦“不出事、不亡人、不落空”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落實校園及周邊安全提升實施方案和規范,切實防范政府債務和企業金融風險。守護太湖安瀾,鞏固階段性成果,突出減磷控氮、管網提升、農田整治和生態清淤,確保水質穩定Ⅲ類、藻情穩步改善。
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市長張彤:
牢記囑托、干字當頭、勇挑大梁,奮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
△南通市市長張彤
張彤表示,省長許昆林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站位高、理念新、文風實,強調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帶動和支柱作用,多為經濟發展吹“暖風”、多為經營主體送“暖流”,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彰顯了高度的政治自覺、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厚的為民情懷。
南通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兩會精神,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堅定扛起經濟大市的責任擔當,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努力交出“十四五”高分答卷,奮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以實績實效為全省大局多挑擔子、多作貢獻。
一是做大總量。強化經濟運行科學調度,持續跟進、加力落實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政策,適時推出增量政策,統籌多業融合促消費,全力以赴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培育外貿新增長點。用好招商引資季度分析會、項目建設季度觀摩會、科技創新雙月例會、企業上市月度聯席會機制,扎實開展“萬企大走訪”,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拓市場、降成本、增效益,進一步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確保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增速持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調優結構。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聚焦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現代工業名城,大力實施產業能級提升、科創人才引領、擴大有效投入、海洋產業壯大、集群筑峰強鏈、智改數轉網聯、開放協同配套、兩業融合發展、營商環境優化、綠色安全護航十大行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力爭高技術制造業、戰新產業產值增速快于規上工業1個百分點以上,三年內培育3個超三千億產業集群、3家千億級企業,推動更多產業和企業站上潮頭。
三是創新引領。聚力建設更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落實清華北大“南通企業家日”等合作機制,加快東南大學國際海洋學院(南通校區)落地,推動哈工程長三角高等研究院、上海交大南通先進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國創中心南通分中心等科創平臺高水平建設,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設企業研究院、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攻關項目,持續實施“江海英才”集聚行動。
四是提升能級。協同推進跨江融合,推動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建設方案盡早獲批,清單化、項目化推進重大事項落地見效;結合“八龍過江”優化產業、城市、交通等功能布局,積極融入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統籌全域向海發展,培大育強海洋裝備、先進材料、新型能源三大地標性產業,集聚壯大航運物流、海洋信息技術服務兩大支撐性產業,做精做特海洋漁業、海洋文旅兩個提升型產業,積極布局海洋生物醫藥、零碳負碳等前瞻性產業,力爭涉海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打造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省人大代表、常州市市長周偉:
聚精會神抓好高質量發展,真抓實干打贏“十四五”收官戰
△常州市市長周偉
周偉表示,2024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1%,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度全省第一,稅收占比全省第一,各項事業在萬億新起點上邁出堅實步伐。常州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兩會精神,堅持“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不動搖,聚焦“532”發展戰略不松勁,聚精會神抓好高質量發展,真抓實干打贏“十四五”收官戰,奮力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常州答卷。
一是加快產業升級,保持定力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常州將進一步完善“1028”產業體系;深化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推動“產業基地化”向“集群規模化”升級、“汽車電動化”向“智能網聯化”演進、“生產制造端”向“場景應用端”發力,推動新能源產業規模邁上萬億元臺階。另外,深化“一核一園兩室三中心”建設,推動龍城實驗室納入國家“工業母機”創新體系,提升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清潔能源材料技術創新中心能級;通過實施新一輪“智改數轉網聯”行動,爭創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二是深化改革開放,不遺余力增強發展內生動能。常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讓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同時,聚焦國企、金融、公共數據、土地要素、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等重點領域,做好改革的立題、破題、解題文章;支持企業穩健“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等。
三是拓展空間格局,精準發力提升城市風貌品質。常州構建內暢外聯的交通網絡,加快推進淮泰常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完成蘇南運河“三改二”工程等工程。高標準規劃建設“兩湖”創新區、高鐵新城和實施老城廂改造更新,加速推進常州南站等重要功能項目,煥新青果巷、老西門等重點片區,統籌實施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等工作;通過美麗鄉村“十百千”工程,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常州樣板。
四是厚植生態底色,加倍努力打造美麗常州名片。常州將開展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攻堅,所有國省考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全面完成“美麗河湖”建設任務,確保長江流域水生態穩步提升。通過深入實施“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爭創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
五是改善群眾生活,凝心聚力建設幸福和諧家園。常州將高質量完成十大類民生實事,不斷擦亮“六個常有”民生名片;健全“家門口”就業服務機制,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左右; 優化“一老一幼”服務,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積極推進社區普惠托育服務設施建設;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確保基層穩定、社會安寧。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長王劍鋒:
堅定信心、干字當頭,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
△徐州市市長王劍鋒
王劍鋒表示,新的一年,徐州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高質量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奮力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干出扎扎實實的發展業績,更好擔負起拓展江蘇發展縱深、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強勁支點的重任。
第一,堅持緊抓快干,全力穩定經濟增長。抓緊國家和省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地見效,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跑出“快于全省、好于周邊”的“加速度”。全方位擴大內需,促進商旅文體融合聯動發展,充分釋放區域中心城市消費潛力,全生命周期提速省市重大項目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提升“343”創新產業集群實力和現代服務業量級,工業經濟規模突破9000億元,服務業規模在萬億元臺階上再攀新高,為全省經濟發展貢獻更多優質增量。
第二,堅持敢闖敢干,縱深推進改革攻堅。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統籌抓好各領域改革,勇于先行先試、自主探索,推進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提升改革整體效能。主動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改革,積極構建區域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提升區域資源配置和集聚輻射能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打造徐州科創圈和區域科創中心,在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上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突破性進展,走出以創新引領轉型的“徐州路徑”。
第三,堅持埋頭苦干,提升城鄉宜居品質。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規劃、建設、治理、經營水平,突出抓好“里子工程”,穩步推進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大力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加快徐州歷史文脈——彭城七里示范段更新建設,持續抓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和易澇積水點整治,精細化治理各類“城市病”。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提檔升級農村基礎設施,深化推廣“馬莊經驗”,打造更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第四,堅持真抓實干,刷新群眾幸福指數。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之以恒辦好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扎實有效推進共同富裕,千方百計助企穩崗擴崗,加強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深入推進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讓老百姓腰包更鼓、家底更厚。用心用情用力解決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強優質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省人大代表、鹽城市市長張明康:
以實干實績,體現擔當作為
△鹽城市市長張明康
張明康表示,鹽城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推進“四個三”工作布局,以改革增動力,以開放激活力,以綠色促轉型,以低碳樹標桿,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為全省發展大局作出鹽城更大貢獻。
堅持綠色低碳、創新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勇當全省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以“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建設為抓手,分產業深入實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2%。按照“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要求,加快推動大豐港、射陽港、濱海港零碳產業園試點建設,培育一批零碳示范應用場景,建設全球綠色低碳產業集聚高地。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高標準打造西伏河綠色低碳科創園,推動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扎實抓好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企業股改上市工作,推動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拓寬高質量發展空間。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更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優化提升“鹽誠辦”營商環境,深化開發區“一園一策”改革,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更深層次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全方位接軌上海大都市圈,依托滬蘇、常鹽、蘇鹽等合作共建園區,推動與長三角城市科技創新融合、公共服務共享、基礎設施聯通。積極推動中韓(鹽城)產業園、國家級綜保區、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提質增效,精心辦好跨國公司江蘇鹽城行、第26屆中日韓友好城市交流大會、韓日鹽城文化周等特色活動,持續打造“投資鹽城”品牌。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用心用情辦好40件實事項目,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強化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扎實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實施“鹽城家政”服務品牌建設三年行動,確保城鎮新增就業5.7萬人以上。堅持教育優先,實施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開展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區域覆蓋。推進健康鹽城建設,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健全緊密型縣域數字化醫共體運行機制,完成老年人腫瘤標志物篩查33萬人以上。利用公園綠地、高架橋下等空間資源,新建或改建各類球場136片。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長顧坤:
抓項目、重營商,更好展示“象征意義”
△淮安市市長顧坤
顧坤表示,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必須抓實項目這個“牛鼻子”、營商環境這個軟實力。淮安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淮安殷切囑托,認真落實省兩會精神,緊緊圍繞成為“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生力軍,強化項目為王、環境是金,全力推動工業擴總量與優結構、增質效與提速度協同并進,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以更多過硬發展成果更好展示“象征意義”。
一是大力實施項目招引“4155”工程。積極構建高水平招商選資新模式,全力主攻龍頭型大項目、專精特新好項目,精準高效配置招商資源,精心辦好系列招商推介活動,確保全年協議引資總額超4000億元,新簽約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1000個以上,其中超30億元項目50個以上,新簽約科技型項目500個以上,當年簽約當年開工400個以上。健全科學研判、項目準入和投資監管機制,確保項目實打實。
二是大力實施項目建設“1533”工程。深化項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全要素市級統籌,進一步提高項目轉化率、產出率和貢獻率,確保工業投資超1500億元,新開工億元工業項目500個以上,新竣工300個以上,竣工項目轉列統企業300戶以上。強化“畝產論英雄”,大力培育新增長點。
三是大力實施產業集群培育工程。以“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為引領,“一業一策”持續強核、育鏈、壯群,大力實施百億企業培育、千企技改、企業上市以及新一輪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計劃,確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產值過千億元。協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提質、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積極推進鹽穴綜合利用,帶動新型儲能等產業加快發展。加快建設市級精加工中心、模具產業基地等“五中心一基地”和中試小試等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構建高效協同的1小時工業配套服務圈。
四是大力實施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新體系和省內創新資源布局,著力提升科教產業園“創新之核”功能,深化寧淮科創走廊建設,高水平建設運營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淮安分院、南理工淮安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強化創新主體培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扎實開展科技金融賦能創新提速行動,大力實施“雁歸”“留鳳”工程,加快打造長三角北部重要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五是大力實施營商環境優化工程。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深化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辦事效率最高、服務環境最優“四最”營商環境集成改革,不斷以營商環境軟實力筑牢產業發展硬支撐。著力提升物流產業數字化水平,持續創新要素供給模式。
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市長萬聞華:
以新的發展實績,為全省大局多作泰州貢獻
△泰州市市長萬聞華
萬聞華表示,省委書記信長星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會上,強調要“干字當頭、奮發有為,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努力在重點領域營造更加充分的先行優勢”。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求,“深刻認識自身肩負的責任之重,深刻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既抓住了發展的主要矛盾,又聚焦了發展的核心任務,更突出了發展的價值取向,為泰州抓好今年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工作指引。
我們感到,省政府始終把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緊緊抓在手上,報告部署的今年十個方面重點工作,前三項都是經濟工作,既強調進一步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又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還部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任務,符合發展形勢變化和階段特點。我們將堅決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責任,以筑牢經濟基本面為目標提振消費、擴大投資、穩定外貿“三管齊下”,以構建“大海新晨”產業體系為牽引建設產業強市,以深化“產創融合”為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培育優質企業為抓手提升發展質態,走穩走好高質量發展道路。
我們感到,省政府始終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謀劃工作布局,“積極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提升制度性比較優勢做了細化具化,“聯動構建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對提升綜合性發展優勢做了系統布局,展現了省政府落實“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的全局站位。我們將把現代化交通體系作為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先手棋,以科創、產業、生態、民生等領域為重點,深度對接上海大都市圈、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深化錫常泰跨江融合、沿江腹地空間融合和城鄉功能融合,在協同發展中實現借勢提升,在錯位發展中實現特色提升,在聯動發展中實現整體提升,通過更大范圍整合優勢資源拓展發展戰略縱深。
我們感到,省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生任務占據工作部署的“半壁江山”,提綱挈領闡述了“三農”工作目標任務,全面系統描繪了美麗江蘇生動圖景,因時因勢強化了文化強省建設地位,實實在在傳遞了發展為民追求,態度鮮明表達了守牢底線決心。我們將樹牢造福人民的正確政績觀,充分尊重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從安危冷暖處察民情,在日常點滴中聽民意,用真心實意聚民智,持續深化民生領域改革創新,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項目,有序有度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水平,接續推出一批合規合意合適的惠民生、暖民心成果,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人大代表、揚州市市長潘國強:
更大力度推進 “三個名城”建設
△揚州市市長潘國強
潘國強表示,做好2025年工作,揚州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對照“沖刺決勝年”目標,更大力度推進“三個名城”建設,奮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努力把“好地方”揚州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一是聚力建設產業科創名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力,大力實施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舉辦工業母機及機器人、航空等特色產業發展活動,布局打造航空、光儲充等專業園區,推動“613”現代產業集群不斷做大做強。大力實施“百校千企”協同創新計劃,提升航空科技揚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能級,統籌推進科技招商、高企培育,積極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發揮重大項目“壓艙石”作用,持續加大招商力度、創新招商方式,加快推進列省、市級重大項目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抓好“高效辦成一件事”“綜合查一次”等重點改革事項,加快打造“信用揚州”“免證揚州”“效率揚州”,努力創造更多標志性、引領性改革成果。
二是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名城,不斷提升城市美譽度。全力做大做強文旅支柱產業,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建設,加快實施“運河十里”、運河非遺文化園等重點項目,提升瓜洲、十二圩等重要節點開發運營水平,策劃更多精品旅游線路,更好展現世界運河之都的良好形象。持續推進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系統實施南河下、仁豐里國家文化保護提升項目,積極探索活化利用、社會參與等新舉措,確保文化遺存真實性、傳統風貌完整性、社會生活延續性相得益彰。努力做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大文章,加快招引文旅頭部企業,精心策劃開發更多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打造更有創意、更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三是持續建設生態宜居名城,著力增強綜合承載力。始終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定不移抓好長江大保護,加快建設“蔚藍揚州”“水美揚州”“凈土揚州”,系統實施“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專項治理,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大力實施55件年度民生實事項目,主動順應人口變化趨勢,優化調整公共服務資源布局,確保公共服務更加優質普惠、便捷可及。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風險隱患,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人大代表、鎮江市市長徐曙海:
全力以赴拼經濟促發展,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鎮江市市長徐曙海
徐曙海表示,省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鼓足干勁、提振信心、真抓實干的強烈信號,展現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為我們抓好今年工作繪制了施工圖。鎮江地方政府債務化解工作即將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我們將堅持干字當頭,全力以赴拼經濟抓發展,扎扎實實把報告中的部署要求轉化為鎮江行動,拿出新的發展實績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深度激發需求潛能,打造經濟增長“強引擎”。繼續錨定經濟增速高于全省平均的目標,推動“三駕馬車”齊發力。把促消費作為“重頭戲”,開展好消費提振行動,加力推動消費場景升級和數字賦能,促進“文旅商體”深度融合。把擴投資作為“主攻點”,強化產業鏈思維、市場化思維、場景化思維抓招商,開展全周期穿透式服務,確保新簽約億元以上產業項目總投資達到2300億元,省重大項目和市重大項目年度投資達到610億元。把穩外貿作為“基本盤”,深入推進“百團千企”拓市場行動,努力守住外貿千億底盤。
二是聚力做強工業經濟,夯實產業發展“硬支撐”。堅定不移實施產業強市戰略,深入推進開發園區建設提升,圍繞主導產業需求加快升級園區硬軟件基礎設施,高效保障優質項目用工、用地、能耗和環境容量指標,讓園區成為培育優質企業的“肥田沃土”,真正挑起經濟發展大梁。著力建設優勢產業集群,謀劃設立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基金,在做強“四群八鏈”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再聚焦其中2~3條產業鏈,著力培育其成為有區域影響力的產業地標。
三是深化區域協同創新,譜好合作共贏“協奏曲”。深度參與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南京都市圈創新共同體建設,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技術合同成交額力爭達到220億元。加快建設G312產業創新走廊,系統布局區域內科技資源和產業資源,加大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平臺、設備等資源開放共享力度,提升創新資源利用效率。探索“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模式,借全球、全國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實現共贏發展。
四是堅持為民造福宗旨,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加強財政“三保”支出兜底,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精心辦好40項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全面推行房票安置、住房以舊換新,努力讓老百姓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逐步優化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提高政府辦學辦醫質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服務,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同時,毫不放松兜牢安全生產、生態環保、防災減災、社會穩定等方面底線,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省人大代表、連云港市市長邢正軍:
奮力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努力爭取更好結果
△連云港市市長邢正軍
邢正軍表示,省政府工作報告求真務實、積極奮進,“十個方面”工作部署目標明確、路徑清晰、措施有力。2025年,連云港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對連云港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奮力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努力爭取更好結果,以新的發展實績為全國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著力提升有效需求,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放大“兩重”“兩新”政策效應,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培育有質量的外貿,加快推進22個省重大項目、582個市重點項目建設,努力完成產業投資1500億元,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培育水晶、穿戴甲等跨境電商產業帶,全方位擴大內需,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持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著力推動產業強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創新驅動,促進數實融合,統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石化產業“減油增化”,推動新醫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瞄準硅材料、碳纖維、化工新材料等細分領域聚焦突破,積極布局氫能、安防、商業航天、合成生物等新賽道,打造萬億級石化產業基地、具有全球競爭力“中華藥港”、全國知名“中華材料港”。
著力提升開放水平,建設“一帶一路”強支點。以推動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全面融入長三角發展、做足隴海線文章,加快建設國際樞紐海港,優化“連申快航+鐵路”等多式聯運體系,持續提升“兩基地一班列”運行質效,加快實施阿克套港集裝箱樞紐等項目,全力推動東中西、南北區域合作,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高質量辦好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連云港),深度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著力發展海洋經濟,增強藍色發展新動能。深入推進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提質發展國家級海洋牧場和漁港經濟區,統籌實施陸基育苗、工廠化養殖、灘涂立體開發和智慧漁場建設,加快推進工船養殖三文魚項目,著力壯大海洋裝備產業園、海鮮電商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加快突破海洋裝備、海洋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提升海洋治理水平,加快打造現代海洋城市的連云港樣板。
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持續建設幸福連云港。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心打造山海特色公園城市,不斷擴大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優質服務供給,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綜合查一次”等集成改革,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省人大代表、宿遷市市長劉浩:
踏踏實實抓落實,堅定信心、砥礪前行
△宿遷市市長劉浩
劉浩表示,深入貫徹落實重大使命、重大要求和重大任務,宿遷安排了一系列務實工作舉措,展現了“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下一步,宿遷將扎扎實實踏踏實實抓落實,堅定信心、砥礪前行,為不斷開創江蘇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作出更多宿遷貢獻。
第一,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奮力提高經濟發展貢獻度。牢牢把握“省內作出更大貢獻、全國奮力爭先進位”目標定位,排出增長點、支撐點,逐月分析、逐季調度,推動能快則快、好上加好,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全省占比持續提高。堅持項目建設高效率,加快建設638個“三大類”項目和26個列省重大項目,編排一批高鐵高速、地下管網等儲備項目,306個新開工項目一季度前期手續辦理完成率超70%、上半年開工率超80%,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堅持“干字當頭、只爭朝夕”,落實春節期間支持穩崗留工等政策,清單化引導重點企業連續生產、重大項目連續施工,以一季度“開門穩、開門好”為全省良好開局多作貢獻。
第二,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圍繞服務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接續實施千億級產業攻堅,推動優勢產業“筑峰”、重點產業“進階”,年內綠色食品產業邁上千億臺階,規上工業總產值超5500億元。深入開展新質生產力“1+3”行動,建好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宿遷分院,創建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3家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40%,未來產業產值達350億元。狠抓企業梯隊培育,年內新增銷售超百億企業1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0家、上市企業1家,規上工業企業達3350家。精塑“中國酒都”“中國膜城”“華東光谷”特色產業名片,年內酒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膜材料、激光產業產值全國占比分別達8%、6%。
第三,深化“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努力為全省現代化建設探索新路。主動扛起省委、省政府賦予宿遷深化“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系統實施“十大工程”,年內100項改革獲省級以上推廣。積極培育優質生產要素,發展綠電開發、數字經濟、智慧農業新業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新增省級以上數據要素應用典型案例10個以上。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擴面提效,打造“辦事不求人、來了不想走、投了還想投”的營商環境。
第四,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宿遷樣板”。統籌發展農村生產力、改善人居環境和優化公共服務,深入推進“大美田園、和美家園、富美農園”建設試點,建好黃河故道沿線、洪澤湖沿線等八大示范片區,150個行政村達到和美鄉村標準。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蘇寧 李夢雅 朱鯨潤 葛小林 邢志剛 張曉培 陶展 姜振軍 張海峰 李子璇 韓秋 顧瀟 莊劍翔 曹德偉 王曉宇 楊亦文 陳瑩 嚴君臣 毛曉華 何潔 徐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