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大梁,實干爭先。2024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再次達到萬億級規模。
春節期間,海太長江隧道項目員工家屬“反向探親”,施工現場機械轟鳴;“新春第一會”,南京、蘇州、南通等地錨定“智造之城”“工業名城”,吹響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號角……江蘇各地抓實干、開新局,處處忙碌景象,發展熱力涌動。
全省發展熱力涌動
鍛造鋼筋鐵骨,構建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
2月5日,全球深地工程領域規模最大的地下實驗室——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為第四家江蘇省實驗室。
“進軍地球深部是國家戰略需求,也是未來產業方向。”實驗室主任李曉昭說,實驗室將聚焦“深地資源與空間開發”研究方向,系統開展深地能源資源開發、深地空間智能構建、深地空間物質封儲、深地空間安全防護等重點研究,著力打造“深地探測開發—地下空間利用—智能高端裝備—防災應急救援”產業鏈。
科研地基打得牢,產業大廈建得高。江蘇加快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為核心的實驗室矩陣,累計獲批牽頭建設4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出臺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著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略科技力量聚合、前沿基礎研究策源等六個行動……
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江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機遇,依靠數字技術賦能智能化、低碳技術促進綠色化,紡織、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正在煥發生機。
2024年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和累計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5.7萬家,新增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13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居全國第一……江蘇深入推進“筑峰強鏈”行動,以優質科創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落戶紫金山科技城,掛牌不到半年便動作頻頻:成立六支對接“突擊隊”,拜訪對接全國25所共建高校;紫金山實驗室首例“撥投結合”——5G高精度室內定位項目完成轉化;來自清華大學集成電路標準研究所的數模轉化芯片項目成功注冊公司……
對標世界級集群,鍛強全球競合能力。2024年底,隨著新一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出爐,江蘇牽頭和參與的蘇州高端科技儀器集群、鹽常宿淮光伏集群、蘇南特鋼材料集群、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入選“國家隊”,新增入選數最多。至此,江蘇擁有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4個,總數全國第一,實現13個設區市全覆蓋。
交匯融通南京城
注入強勁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元旦前一天,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第二批產業專項基金正式啟動,新增高校成果轉化基金,服務產學研深度融合。至此,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組建的產業專項基金總規模約千億元,形成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支持鏈條。
從率先出臺省級服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任務清單,到縱深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再到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若干措施、推出85項年度營商環境改革事項……江蘇對照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針對經濟發展的重點、難點、新增長點,穩步推進347項改革任務落地落實,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破立并舉,持續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全面落實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廢止、修訂276份涉及市場主體活動的政策文件,打破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隱性壁壘……江蘇破立并舉、小步快走,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力爭到2027年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基本建成。
江蘇一手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一手厚植民營經濟發展沃土,持續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構建“頂天立地”與“鋪天蓋地”協同共進的經營主體格局。2024年,江蘇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扎實推進;省屬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1.3億元,同比增長11.8%,創歷史新高。
以改革提高開放水平,以開放提升改革質量。快速通關,生物醫藥“白名單”為藥品研發贏得“黃金時間”;一鍵直達,“政策計算器”為企業精準匹配最新優惠政策……江蘇自貿試驗區掛牌設立五年多來,已累計探索形成近40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2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
不久前,江蘇29個“高效辦成一件事”全部落地。以開辦運輸企業為例,15項法定申請材料全部由前端提交轉為后臺調取,申請人一次申辦,道路運輸證等“三證”當場可取。江蘇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高水平開放助力高質量發展。2024年,江蘇外貿進出口增長7%,規模再創新高,總量、增量、質量“三量”齊升;外資穩中提質,舉辦跨國公司江蘇行系列活動超300場,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占全國的近1/6、居全國首位。
京杭大運河徐州段
融入國家戰略
發揮經濟大省輻射帶動力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江蘇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同其他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的對接,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對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
重塑經濟地理,持續優化生產力布局。1月1日,北接揚州儀征市,南接南京市、鎮江句容市,寧揚長江大橋(龍潭過江通道)正式通車。作為寧鎮揚一體化的重要交通設施,其建成通車,將進一步密切三地交通與產業連接,加速南京都市圈高速公路環線成環聯網。
加快打造南京科創圈、環太湖科創圈,不斷提升蘇錫常、寧鎮揚、錫常泰等融合發展水平,努力成為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行區;深化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做好向海圖強文章;進一步強化徐州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推動徐州科創圈建設……
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發展,扭轉南強北弱、“江強海弱”,江蘇加快重塑省域經濟地理格局,跳出板塊劃分、梯度發展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加快推進以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徐州區域中心城市為總體布局的“1+3”重點功能區建設,構建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發展格局,打造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省域示范。
沿長江溯流而上,距離常州200多公里的安徽宣城,有超6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少公司為常州的整車廠提供配套。常州溧陽圍繞新能源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周邊幾公里內,上海交通大學溧陽智能制造研究院、重慶大學溧陽智慧城市研究院等10多家高端科創平臺相繼落子。
依托長江三角洲,鏈接長江中上游。江蘇統籌落實區域重大戰略,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加強與滬浙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加強與長江中上游地區協作發展,推動產業鏈向長江中上游延伸。
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江蘇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融合。2024年,江蘇開行中歐(亞)班列2286列、同比增長7.7%,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占比提升至47.5%。
從“太湖灣”到“大灣區”,短短兩年多,無錫在大灣區建起近20個科創飛地。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跨區域產業要素,通過小小“飛地”快速鏈接重組……江蘇主動加強、全面深化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深度對接。
風勁好揚帆,奮斗正當時。
江蘇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江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作為貫穿全部工作的主線,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自覺把工作放到“兩個大局”的大坐標、大邏輯中去謀劃推進,把江蘇的輻射帶動力體現在產業科技創新的牽引功能上、體現在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的樞紐功能上、體現在國內外資源要素高效整合的配置功能上,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據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