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江蘇如何發力?
紫金山實驗室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擘畫了清晰路徑,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我們必須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河海大學蘇州研究院院長陳永輝表示,河海大學蘇州研究院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河海特色產教融合科創高地及“蘇州未來水谷”,通過與地方企事業合作,共建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壩道工程醫院蘇州分院等多個高能級平臺,承擔了多項科技項目。今后,將繼續發揮專業、人才、平臺等優勢,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布局,加快推動建設院士工作站,全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加強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交流,合力打造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的區域創新樣板。
“江蘇要立足產業優勢,加快科技創新賦能。”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現代化評價中心主任周睿表示,江蘇產業優勢在制造業,一方面要利用制造業數字化、低碳化轉型的契機,在傳統制造業設備更新的過程中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面向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以人形機器人等代表的概念性新技術的應用落地提供產業鏈支持。江蘇還要轉變傳統科研機制,推動面向產業的科技創新,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面向產業發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創新創業,從而引導和激勵學生創新創業。
在他看來,想要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就要先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江蘇要加強中介組織建設,暢通融合的渠道,培育和壯大一部分技術和金融中介組織,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
2024年,江蘇13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居全國第一;新增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10年全國第一;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711家,累計達2215家,均居全國第一……這些第一,印證了江蘇在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讓更多“創新之花”結出“發展之果”。2025年,江蘇明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力爭高新技術企業超6.1萬家。大力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持續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著力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楊曉冬 徐曉安
(圖源:紫金山實驗室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