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是母親治療滿1年,挺有紀念意義的。過去的一年中,在您和您帶領的團隊的關心愛護、悉心醫治下,母親的身體一天天好轉,已經恢復得不錯了,非常感激您對我母親以及我全家的幫助。”3月5日一早,患者朱女士在兒子黃先生的陪伴下,來到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結核病科二病區主任袁瑛處復診,并送上了錦旗和一封兩千余字的感謝信。
“越來越好了,復查胸部CT、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都達到了治愈的標準。從多器官衰竭、休克、氣管插管到康復,真的不容易,由衷為你感到高興!”看著步伐穩健、面色紅潤的朱女士,袁瑛主任感慨萬千。
生命垂危的她從上海輾轉來到南通六院
2023年3月6日下午,袁瑛接到一通來自海門的求助電話:“患者年初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出現肝、腎、心多臟器功能衰竭,在上海救治,病情一直未見好轉,后發現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昨天又出現了急性呼吸衰竭,氣管插管中,建議回當地醫院姑息治療。患者病情很重,目前生命體征還不平穩,神志不清,血壓只有65/38mmHg,但家屬還是非常積極想救治的,想轉到你們醫院來。”
醫院迅速做好各項接診準備。16:20,朱女士由120無縫銜接轉入南通六院,經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將患者送入結核病科監護病房,連接好呼吸機等各種儀器。
“一進入六院,醫生護士的專業、敬業、速度讓我心中有了一個更加堅定的信念:六院來對了,我媽應該還有救。”回想起當時的驚心動魄,黃先生表示,當時只想著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不放棄。
入院時,患者昏迷,全身黃染、水腫,氣管插管、胃管、尿管留置中,多項指標異常,胸部CT顯示:兩肺彌漫粟粒樣病灶,雙側胸腔、心包積液。臨床診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臟器功能衰竭、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感染性休克等,病情危重,預后極差。
醫護團隊立即給予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抗感染、補液、升壓、護肝、營養支持、補充電解質等治療。
病情復雜,醫護人員與死神展開生死較量
“患者原有心、肝、腎多臟器功能衰竭,肝功能嚴重異常,膽紅素、轉氨酶偏高,考慮到抗結核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就是肝損害,抗結核藥物上還是不上?”如何在搶救患者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對肝功能的損害,二病區醫護團隊第一時間進行了討論。
袁瑛仔細查看患者情況、翻閱外院的一系列檢查報告,指出:“患者此次突發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在原有肺部感染的基礎上并發了重癥結核,如果不用抗結核藥物,肺部病灶不能控制,有發生全身結核播散的可能。如果并發結核性腦膜炎,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危及生命。可選擇相對肝損害小的藥物,用藥后每天檢查肝功能指標。這個風險我們該冒,患者畢竟才70歲。我來和家屬溝通,取得充分理解。”
“袁主任坦誠、客觀地向我解釋母親病情和用藥會產生的影響。作為家屬,我們充分相信醫生的治療方案,一定全力配合。”家屬的信任讓二病區全體醫護人員備受鼓勵。
接下來的幾天,一個又一個危急值接連出現,讓所有人再次緊張起來。“朱女士的膽紅素、轉氨酶較前又有了上升,停藥還是繼續治療?”“危急值:血小板12.00?10^9/L,氣道、全身皮膚有出血。”“危急值:白細胞2.0?10^9/L。”
袁瑛帶領醫護團隊克服種種困難,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每天上升的幅度不大,可以繼續目前抗結核方案治療,加強檢測肝功能等其他指標,請三院肝病科會診協助診療。”“加強升白細胞、升血小板治療,觀察出血情況,如指標繼續下降,停用利福噴丁,加強和家屬的溝通。”他們拼盡全力日夜搶救,反復進行科內討論,及時采取干預措施,調整治療方案,與死神展開生死較量。
精心治療,從病危到走著出院
等待轉機的日子總是煎熬,從醫生、護士到護工的責任心、細心、熱心讓患者家屬倍感慰藉。床位醫生鄭宏副主任醫師每天仔細觀察朱女士的病情變化,與家屬耐心溝通;護士張勝男總是用輕松的語氣和安慰的話語,安撫患者和家屬的情緒;護工“小紅阿姨”盡心盡責,為患者翻身、清洗。
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朱女士順利度過危險期,并不斷出現好轉跡象。血壓平穩了,體溫正常了,神志轉清了,呼吸道分泌物少了,呼吸機吸氧濃度降到了40%,血氧飽和度能維持在95%以上,病情逐步好轉。3月20日,經過13天的精心治療,朱女士順利拔除了有創呼吸機。
恢復神志后,朱女士激動地拉著袁瑛的手說:“我也是一名醫生,我對我的病情很了解,能活下來真的是不容易,你們這個團隊很了不起!”
2023年4月14日,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在全體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及家屬的堅定支持下,朱女士的各項指標有所好轉,符合在家服藥繼續治療的條件,在家人的攙扶下走著出院了。
“母親身體狀況恢復得這么好,這是我沒有預料的,也讓我們看到了母親完全康復的希望。”朱女士一家清楚地記得,出院那天是個大晴天,對他們來說,寒冬已過,春日正來。
時隔一年,家屬送來了感謝信
“袁主任,我媽的肝功能情況又有好轉了,目前膽紅素降到了40左右,這是前所未有的。”“袁主任,我媽能自由行走了。”“袁主任,我們明天來復診,已掛了您的號。”
出院后,除了每月按時復診,黃先生還會經常將母親在家的情況、檢查的結果反饋給袁瑛,讓袁瑛遠程指導治療。
“現在,母親生活可以自理了,沒想到還能吃到她做的飯菜。她的恢復情況真的太讓我們驚喜了。”回想起這一年的經歷,黃先生思緒萬千,將所想、所感化作兩千余字的感謝信,連同錦旗一同交到袁瑛手中,他說:“整整一年,今天的日子值得紀念,感謝你們讓我媽媽獲得了重生!”
危重患者的救治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盡管堅持需耗費萬分努力,但醫護人員、患者、家屬從來不孤單,醫護人員的全力以赴,家屬的信任配合,讓患者的生命之花再次綻放。
通訊員 袁瑛 張燕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