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在徐州窯灣古鎮,撐船搖櫓30多年的沈召明,早已不再漂泊在大運河上,他在歌聲里追憶往昔,也向外地游客們傳遞著幸福和喜悅。
蘇州平江路
江蘇的長江、大運河邊,歷史文化街區、博物館、公園頻頻出圈,當地居民與游客共享江河水韻,很潮、很City。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
在江蘇,長江橫亙東西,大運河縱貫南北。江河交匯,滋潤著錦繡大地。作為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江蘇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統籌推進兩大國家文化公園一體化建設,形成了在全國具有示范效應的“江蘇樣板”。
日常生活的脈動:每天聽大運河的“呼吸”
沈召明在“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開幕式上講述自己的故事(主辦方供圖)
57歲的沈召明曾經是漁民,祖孫四代都在運河上以捕魚為生,他曾撐船搖櫓30多年?,F在,他是徐州新沂市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團長。
從小就愛唱歌、吹笛子的他,身邊聚攏了一幫能喊幾嗓子的漁民,他教他們唱歌、識譜?!榜橊R湖的夜里,我們湊在一條大船上演奏。聽到琴聲,很多漁民從老遠劃著小木船來聽,有時一聚就有上百條船?!贝筮\河上的漁歌唱晚,是沈召明記憶深處的珍藏。
徐州窯灣古鎮
生活的轉變,從2015年三橋村漁民退捕上岸開始。當時正趕上窯灣古鎮保護開發,沈召明平常就喜歡唱上兩段,便組建了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在景區唱南腔北調、講漕運故事、演漁家民俗。沈召明負責吹笛子,團隊里還有快板、大鼓、揚琴、說唱等。演員們邊走邊演,游客們沉浸其中,互動演出成了景區的一張亮麗名片。
他說,以前每天漂泊在大運河上,沒什么特別的感覺?,F在退捕上岸了,漁民新村就建在大運河邊,每天睡覺都能聽到大運河的“呼吸”,反而感覺跟大運河越來越親近。
常州大運河工業遺產展覽館
和沈召明一樣,常州中車集團電焊工高級技師、正高級工程師張忠也親歷了大運河的點滴變化。近年來,常州打造大運河工業遺產文化長廊,百年老廠變身展覽館、文創產業園,展示著這座“工業明星城”的百年輝煌。
張忠在運河邊出生、喝著運河水長大。工作40年,他每天上班都要沿著運河走12公里左右。“從一開始騎自行車,到現在開車上下班,京杭大運河變化太大了,現在景色非常美。我見證了這里從傳統的工業重地逐漸轉變為生態環境優美、城市文化繁榮的現代化區域。這些變化也為市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和歡樂。”
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
文旅出圈的密碼:大江大河是流量源頭
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一艘游輪駛過,游客站在船上看風景,與岸邊親水平臺上嬉戲的人們“目光交匯”。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形似一艘揚帆的船,大運塔映照三灣,成為景區的點睛之筆。2021年6月,這座“國字號”博物館建成開放,一開館就成了網紅。截至2024年6月,開館3年,累計接待線下觀眾超840萬人次。為什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此“出圈”?館長鄭晶認為,答案就在觀眾的體驗里。有觀眾說,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就像一個大運河文化的主題樂園,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新時代大運河的美好、時尚和幸福。這就是沉浸式的展覽理念:利用創新技術去解讀中國大運河這條線性的文化遺產,致力于推動博物館的年輕化發展,策劃交互式的體驗場館,打造沉浸式的文化展陳區域,將博物館與文旅緊密聯合,讓博物館成為終身學習的場所。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
京口瓜洲一水間,江河交匯之處,大運河“原點”揚州與鎮江隔江相望。鎮江西津渡是歷史上的重要渡口,一處由5個截面組成的路面遺址,從下到上分別是唐代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的路面。因為“一眼看千年”,這處遺址吸引了許多游客拍照打卡。隨著長江岸線推移,西津渡不再緊臨長江,但古渡文化的魅力吸引著訪古尋幽的人們。
從江河交匯地一路向南,奔涌的江河“化身千百”,小橋流水融入了城市肌理。在蘇州平江路,外地游客和當地居民一起聽評彈、賞昆曲,體驗桃花塢木刻年畫制作,品味碧螺春、蘇邦菜與網紅咖啡的舌尖碰撞。
在江蘇,無論是公園、博物館,還是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許多“頂流”打卡點都是長江、大運河孕育的,很“蘇式”,也很City。大江大河的水韻,成為文旅“出圈”背后的流量之源。
《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中的大運河江蘇段區位圖(規劃文件截圖)
“十三強”的共同主題:統籌推進,一體化建設
江蘇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長江橫穿東西433千米,大運河縱貫南北757千米。水網密布是江蘇的資源稟賦,將13個設區市緊密聯結在一起。正因如此,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了“十三強”共同的主題。
江蘇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唯一重點建設區,13個設區市全員“入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體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靠前指揮、直接推動,出臺全國首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于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全國首個以省政府名義出臺《大運河江蘇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暫行辦法》,設立全國首只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發行全國首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
江蘇還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1+1+6”規劃體系,包括《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以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河道水系治理管護、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現代航運建設發展等6個省級專項規劃。
為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的建設,江蘇正積極構建長江文化保護傳承“1+N+8”規劃體系。2022年4月,江蘇出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推進方案》。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公布,江蘇正加快編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布局沿線八市“一主八支四片”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以長江干流為主線,以秦淮河等8條重要河流為支線,打造江城相依、江河相匯、江湖相伴、江海相融四大重點建設片區,統籌推進長江、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一體化建設。
長江文化南京論壇(現代快報資料圖)
聯結世界的朋友圈:以江河之名傳承貢獻中國智慧
前不久,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電影《再會長江》上映,影片中展現的長江兩岸十年巨變感動了兩國觀眾。鏡頭下的長江,既有壯麗的山川美景,也有人們奮斗的身影和溫情的故事。“我是來自中國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庇澈笈c影迷的互動中,竹內亮總是習慣這樣自我介紹。2010 年,竹內亮拍攝了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十年后,他又花了兩年時間重走長江,完成紀錄電影《再會長江》。他用鏡頭記錄了長江的十年巨變,也展現了中國的變化。
竹內亮在長江文化南京論壇講述自己和長江的故事(現代快報資料圖)
2023年11月,長江文化南京論壇在揚子江畔舉辦。論壇以“河流匯聚可持續未來”為主題,來自全球大河流域的近400位嘉賓共商河流文化、生態、經濟、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古老大河文明傳承貢獻中國智慧。竹內亮等紀錄片、電影導演作為分論壇嘉賓出席,暢談世界大河文明的國際傳播。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和歐洲電影獎成員、奧赫里德電影學院特聘教授阿塔納斯·喬治耶夫被長江深深震撼:“我從酒店的23樓向外望去,看到了美麗的日出、奔流的長江,這些讓我相信長江可以挖掘出有力量、有影響力的故事?!?/p>
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現代快報資料圖)
大河文明、運河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對話的共同話題。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是國內唯一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性論壇,自2007年以來,已在揚州舉辦了16屆。論壇匯聚國內外運河城市市長、國際組織負責人、運河管理者、專家學者以及運河事業愛好者,圍繞全球運河城市共同關注的文物保護、水治理、生態環境建設、文旅發展等問題開展對話,分享世界運河文化建設實踐經驗,交流全球運河城市發展案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宣傳全球運河文化、講述全球運河故事、推動全球運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2022年,經文化和旅游部報請國務院批準,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升格為國家層面的機制性論壇,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新的格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以“江河”之名,品牌文化IP聚起了越來越多國際國內關注的目光,構筑起聯結世界的朋友圈。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