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頭不算高,身材瘦瘦的,每天拿著小本子來回穿梭在一片老小區中……她是居民買菜路上、上下班途中、聊天間隙碰到的常客,大家遠遠看到都會親切喊上一聲“小張書記”。張建梅是南京市鼓樓區幕府山街道五塘新村一段社區黨委書記,作為社區的大管家,做事干練、來去“一陣風”。在基層16年的工作經歷,她既學會了當“大家長”,也學會了做“貼心閨女”,千頭萬緒的社區小事在她這里是心頭大事。她總說,用腳丈量、用心傾聽,是基層工作中最有用的辦法。
24小時on call,小家之外是大家
有事找社區,基于居民對社區的信任與依賴。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其服務牽動著萬千群眾的神經末梢。張建梅今年44歲,在基層服務已經超過16個年頭,她是眾多基層工作者中的一員,每天的工作從響個不停的電話開始。
“書記,南汽小二村旁的垃圾房門不見了,你快來看看。”
“我家門口的化糞池漫溢了,書記你幫我們處理一下吧!”
“我們樓道燈好像又跳閘了……”
鄰里糾紛、衛生清掃、漏水排污,每天喚醒張建梅的不是鬧鐘,而是居民遇到的各種大事小事。張建梅手機、微信24小時在線,只要有事情要處理,她便和社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五塘新村一段社區轄區基本上是老小區,問題多、事情碎,她走到哪里都會帶上一個小本子。“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時候事情太多了,生怕哪件事記不住。”誰家的家電壞了、誰家搬來了老人要多多關注、誰家的下水管道出了問題,張建梅的小本子上記滿了各種需求,是備忘錄,也是項目推進表。
在基層工作這么多年,不管工作方法如何變化,在她看來,基層工作的核心始終沒有變,那就是像對家人一樣對待社區的每一個人,自己的小家之外是大家。
大張書記退休了,小張書記頂上了
“曹阿姨早啊,最近身體還好吧”“楊阿姨,您家孫女工作找得怎么樣啦”“看您有些面生,是剛搬進來的吧,可以加入我們網格群”“叔,家門口不能堆這么多雜物,太危險了,趕緊清理清理”……最近街道要統計各個小區單元門是否需要維修,張建梅走訪社區更為頻繁,一路上和居民打招呼、拉家常,熟悉得像是自家人。
與居民們建立感情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也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2018年,張建梅剛調入五塘新村一段社區時,大家看她瘦瘦小小的,嗓門也不大,心里有些不太信任。“大張書記在這里扎根20多年,突然換我過來,居民們需要時間適應,其實我當時心里也有些打怵。”張建梅口中的“大張書記”,是社區上一任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風。
“熱心待居民、貼心做服務、細心辦實事、虛心納建言、真心化矛盾、耐心解疑難”,這是張風總結出來的“六心工作法”,至今仍貼在張建梅辦公室的墻上,也是她不斷踐行的基層治理工作之道。
小區設施不完善,她跑上跑下,申請資金、找人修建;居民之間有矛盾,她在中間做“調解員”;舊改攻堅,她講政策也談感情……居民的心被焐熱了,信任感慢慢就積累起來了。漸漸地,張建梅處理事情越來越得心應手,嗓門也鍛煉得越來越大。而讓她最開心的是,“小張書記也蠻熱心的嘛”“小張書記真是不錯”等評價,開始在居民當中口口相傳。
是“大家長”,也是“貼心閨女”
“早上好!”“早安!”……每天一大早,五塘新村一段社區的“銀齡健康打卡群”便熱鬧起來,老人們陸續發消息或表情“報平安”,網格員們一一回應。
五塘新村一段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1652名,約占社區常住總人口數的20%。這些60歲以上的老人中,空巢、獨居、重殘、失能等老人共計86人。這也是張建梅總是去小區里跑的原因。“老人多,需要幫助的事情也多,有些問題是坐在辦公室里發現不了的,所以得經常多跑跑。”
轄區老人居住分散,張建梅和社工、志愿者們分配關注重點對象,為了及時了解老人們的身體狀況,三年前,社區組建了“銀齡健康打卡群”,每天打卡“報平安”。
有一天早晨9點多,網格員發現七旬獨居老人董大爺沒有在群里打卡,電話也不接,便急匆匆地去了老人家里。沒人開門,網格員和志愿者輪番撥打電話,終于聯系上了,得知他一大早去了醫院,沒有及時打卡。聽到老人的答復,大家懸著的心才落下。
感受到社區的關心關愛,老人們的心也暖暖的。當外出探親不在家時,他們還會專門“請假”,讓社區放心。出于信任,社區居民譚爺爺把自家鑰匙交給了張建梅,方便探望。如今,譚爺爺搬到浙江的外甥家里,還時常發信息聯系。
除了基層工作人員往小區跑,現在,愿意來社區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社區有一名無兒無女的獨居老人,患有精神殘疾。張建梅擔心他的安全,于是讓他每天來社區報到,一起聊聊天,讓他在社區做做簡單的志愿工作。他也樂在其中,還堅持把自己的銀行卡、身份證、戶口本都交給張建梅保管。“對待老人不僅需要照顧好,有時候也要適當‘麻煩一下’他們,讓他們有獲得感,覺得自己也是被依賴的。”面對不同居民的訴求,她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帶頭建設志愿者隊伍,組成溫暖社區“大家庭”
社區事務繁多瑣碎,志愿者、共建單位等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至關重要。自2021年以來,幕府山街道五塘新村一段打造國家級城市“博愛家園”社區。在社區的門口,“博聚你我,愛灑萬家”的字樣格外醒目,宣傳欄上貼滿了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等。
轄區老人多,社區助老服務和需求尤為突出、急切。年近七旬的郭慶云有著30多年的獻血史,積極投身社區志愿服務事業。社區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郭慶云工作室”,開通了“慶云博愛服務熱線”,由志愿者輪值坐班,接通熱線。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陳阿姨”的社區志愿者陳思春,每天化身“愛心廚師”,如家人般照顧轄區的特殊家庭。目前社區共有9名社工,像郭慶云、陳思春這樣的志愿者還有220多名。
在志愿者“大家庭”中,有由多名高校大學生組成的“青春紅服務聯隊”,積極對接、幫扶社區獨居、孤寡、高齡老人;有“博愛便民志愿者服務隊”,為社區居民免費提供健康體檢、理發、磨剪刀、修鎖等便民服務;有“小青檸志愿服務隊”,針對社區困境、留守、雙職工家庭青少年,開設繪畫、書法、國學課堂、手工等免費課堂……
志愿的微光在這里發熱,好人的基因在社區延續。“現在,我們仍在不斷吸納新的志愿者。”張建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社區的熱心人、好心人是需要發現和發掘的。在走訪的過程中,碰到有愛心、熱情的居民,她便會鼓勵他們加入志愿者隊伍,在各個志愿服務領域發光發熱。社區還通過民主推薦、公開評議等方式,評選、表彰志愿者“每月一星”。在一年一度的“五塘新村一段社區好人節”上,對“社區好人代表”“助老關愛大使”“最美家庭代表”等進行表彰獎勵,迄今已經舉辦了十屆。
實習生 王嘉怡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馬壯壯 史童歌/文 張盼盼/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