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經濟大省何以挑大梁?江蘇代表團開放日吸引120多名中外記者強勢圍觀

3月7日上午9點,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會議對中外媒體開放。經濟大省何以挑大梁,備受關注。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新社、中國人大雜志和香港大公文匯報、鳳凰衛視、香港商報、彭博新聞社、新加坡聯合早報、日本共同社、意大利晚郵報、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等近80家媒體的120余名記者到會旁聽與采訪。

 3月7日上午9點,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會議對中外媒體開放 吳勝 攝

江蘇代表團團長信長星,副團長許昆林、張忠、儲永宏、馬欣、胡廣杰、樊金龍、夏心旻參加審議。受國務院委托,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參加本次會議,聽取代表的審議意見。會議由許昆林主持。

現場,9位代表作審議發言,8位代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8個問題,其中6個都與科技創新有關。面對提問,代表們坦誠作答,展現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底氣和信心。

現場

9位代表發言:

談感受、曬舉措、提建議

會議上午9點開始。8點半不到,許多媒體記者就來到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很快,記者席就被搶占一空。由于前來的記者比較多,還臨時加了座位。現場為記者們準備的《中國江蘇·2025》很受歡迎,有的記者拿到座位上就開始仔細翻閱、瀏覽。

 記者區 吳勝 萬程鵬 攝

夏心旻、張國梁、董才平、李楠楠、王斌、周善紅、王嘉鵬、徐瑤、周斌9位代表,圍繞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堅持產業報國實業報國、推進教育創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等方面進行了審議發言。

熱點問答

中央廣電總臺: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重大使命。過去一年,江蘇在加快打造“重要陣地”方面采取了哪些創新舉措,取得了哪些標志性成果,下一步的努力目標是什么?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一年來,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要方法論,扎實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是突出科技創新引領,積極推進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多層次科創平臺建設,真金白銀支持創新,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提高,集聚了一大批一流人才和創新團隊。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打造“1650”產業體系,超前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10+X”未來產業新賽道,放大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試驗田”效應,加快建設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三是注重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深入推進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認真落實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一視同仁對待各種所有制企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四是努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不斷優化政務服務,多措并舉加大耐心資本和新型要素供給。去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首次超過50%,區域創新能力提升至全國第二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等數量居全國前列。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強調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四個著力點,擺在首位的就是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勇挑重擔、開拓進取、多作貢獻。圍繞抓科技創新,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圍繞抓產業創新,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圍繞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搭建更多科創平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打通制約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的堵點卡點,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交匯點新聞:去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一位至全國第二,綜合評分較上年提高7.61分。這背后,江蘇付出了哪些努力?在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廳長徐光輝: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進步新成效的體現。省委、省政府連續兩年召開全省“新春第一會”部署推進,建立起高位協調推進機制,就是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體路徑就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一是以高質量科技供給為融合基礎;二是以“1650”產業體系建設為融合主線;三是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融合途徑;四是以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為融合關鍵。

人民日報:總書記2014年考察了江蘇省產研院,去年江蘇首次出臺了省產研院發展促進條例。請問產研院十年改革創新成效如何?在地方立法加持下,未來有什么打算?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江蘇產研院十年改革創新成效明顯:一是初步構建了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和產業需求于一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生態。二是攻克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三是作為核心力量參與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一體化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未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重點開展探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新模式、探索建立長周期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持續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三方面重點工作。

荔枝新聞: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近年來,江蘇民營企業中涌現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想請一位企業家代表,以親身經歷來談談這方面的感悟。

全國人大代表,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靜瑜: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優勢:企業貼近市場,熟悉市場需求,這樣有利于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產品或服務;企業作為創新聯合體的牽頭者,可以促進共有技術、基礎技術的研究,推動創新成果的成功研發;聯合創新能夠避免科研資源的浪費,加快創新成果的迭代速度,使其更快速地進入市場。在江蘇,政府、企業以及高校研究創新的聯合體之間已經實現了同頻共振。

拉丁美洲通訊社:江蘇不僅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過去一年,江蘇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方面有哪些具體做法,下一步的重點又是什么?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副省長陳忠偉:主要抓了四個方面工作:一是抓科技創新增動力。實體化建設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和種業集團,統籌全省70多個涉農科研院校力量,對作物新品種、農機新裝備重點攻關。二是抓耕地質量增潛力。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改造提升作為重中之重,82%的永久基本農田已經建成為高標準農田。三是抓產業升級增實力。支持91家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千家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四是抓人才培養增活力。去年引入院士團隊等項目60個,實施“新農人”培育三年行動,據有關方面數據,江蘇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全國第一。下一步,江蘇將重點圍繞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高效化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香港商報:總書記勉勵民營企業家“保持愛拼會贏的精氣神”。我想請一位民營企業家代表談談是怎么“拼”的,眼下“大顯身手”有哪些新招數?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建設有競爭力的制度和體系,夯實基礎管理,投資優秀人才和國際領先的實驗室,堅持走國際化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是我們正確的路。作為民營企業家,同時作為南京市工商聯主席,深感使命重大,一定會做好帶頭示范作用,為江蘇的經濟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新華社:總書記希望江蘇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發展戰略中主動作為、協同聯動。南通如何立足區位優勢,做出更大成效?

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南通跨江“好通”優勢、向海空間優勢,全方位、深層次融入上海蘇南,在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南通將聚力跨江融合、聚力興海圖強、聚力江海聯動,構建開放新通道,加快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在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展現應有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現代快報:江蘇是“一帶一路”交匯點,其中連云港地處陸海交匯樞紐,還有自貿試驗區加持。請問連云港市如何抓住這些疊加機遇,實現“后發先至”,做到“打造標桿和示范”?

全國人大代表、連云港市市長邢正軍:新時代以來,連云港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GDP在全國排名晉升了16位,交出了“強富美高”新港城現代化建設三張實打實的答卷,分別是“產業答卷”更加堅實、 “開放答卷”更加厚實、 “民生答卷”更加殷實。下一步將認真著力打造“一帶一路”強支點、沿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美麗宜居山海城市,推動開放高地、產業強市、幸福之城建設協同并進,努力建設好人民期待的現代化新港城。

花絮

3個多小時干貨滿滿

“經濟大省挑大梁”既有信心也有底氣

對于江蘇未來的發展,中外記者們最關心的是哪些方面?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聽到最多的,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

江蘇代表團中民營企業家眾多,《金融時報》記者張冰潔最關注江蘇民營企業的發展情況。《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記者張偉則更關注江蘇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如何“打頭陣”。《國家電網報》記者郝怡柯重點關注江蘇新能源行業發展實踐和探索。來自《中國教育報》的記者歐媚表示,更關注江蘇如何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江蘇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持續3個多小時,代表們談感受、曬成績、列數據、講故事、曬舉措、提建議,整場會議干貨滿滿,傳遞出“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的鮮明信號,讓人深切感受到“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底氣和信心。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紅艷 徐蘇寧 盧河燕 劉偉娟 裴詩語 李娜 李鳴 徐夢云 史童歌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