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做客現代快報“兩會快訪談”欄目,就昆曲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賦能社會發展,以及江蘇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實踐等話題,與主持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柯軍表示,傳統文化的根基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唯有與時代同行,以創新形式拓展傳播渠道,才能真正實現“破圈”,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柯軍代表
600歲昆曲何以“破圈”?創新是關鍵
昆曲,這一承載著600余年歷史的戲曲藝術,近年來通過青春版《牡丹亭》、蘇州園林沉浸式《游園驚夢》等多種創新形式,受到越來越多年輕觀眾的青睞。
談及昆曲如何保持旺盛生命力,柯軍認為,傳統文化的基因深植于中國人內心,只要有合適的傳播方式,就一定能夠吸引觀眾、贏得共鳴。
“昆曲之美,不僅體現在服飾、唱念做打等藝術形式上,更是中華文化氣韻的體現。”柯軍表示,正如白洋淀的荷花種子,只要有水便可盛開,昆曲的傳承與發展關鍵在于能否找到適應當代審美的新形式。“比如動畫電影《哪吒2》,它借助現代技術和敘事手法,讓傳統故事煥發新光彩。同樣,昆曲等傳統藝術也需要結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在保留核心文化價值的同時,以創新形式講述傳統故事。”
江蘇啟動“文藝直通車”,讓文化供給真正對接群眾需求
近年來,傳統文化不僅在審美層面受到追捧,更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柯軍介紹,江蘇已率先啟動“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以創新模式讓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惠及更多基層群眾。
“江蘇省演藝集團旗下涵蓋京劇、昆曲、揚劇、話劇、交響樂、歌劇、舞劇等多個劇種,我們將這些優秀劇目梳理成‘菜單’,由社區和鄉村群眾‘點菜’,然后針對他們的需求進行二次創作和調整。”柯軍說,這一做法讓文化供給真正對接群眾需求,實現精準服務。
此外,江蘇還推行“村藝術家”計劃,選派藝術家深入鄉村,與當地群眾共創藝術作品,在田間地頭感受生活氣息,真正讓藝術扎根泥土、煥發活力。“人民是藝術的根基,只有深入人民生活,傳統文化才能真正被捧在手心里。”柯軍說道。
借力、多元、融合……戲曲電影拓展傳播新路徑
在傳統文化創新傳播方面,戲曲電影正成為一條備受關注的新路徑。預計今年夏天,柯軍主演的戲曲電影《顧炎武》將與觀眾見面。
“戲曲電影借助數字技術與電影語言,能夠放大舞臺藝術的表現力。”柯軍透露,在電影《顧炎武》中,團隊運用了虛擬制片技術,實現戲曲表演與電影鏡頭語言的融合。
例如,戲曲舞臺上演員不能落淚,而電影則可通過特寫展現人物的情感張力;舞臺上無法呈現的視覺特效,在電影中則可生動呈現。“通過電影,戲曲藝術可以走出劇場,讓更多觀眾在影院感受傳統戲曲之美。”
柯軍表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多方努力,既要堅守藝術本體的精髓,又要積極探索符合當代傳播規律的新模式。“創新不是改變傳統的本質,而是讓傳統文化以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方式展現自身魅力。只要找準方向,傳統文化定能煥發新生機,歷久彌新。”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裴詩語 吳嫣然 徐紅艷/文 蔡玥 袁俊帆 張浩然/攝 仇澤雨/后期 李卉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