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高霞
- 時間:2025-04-01 21:23:40
3月底的南京,晚上7點左右夜幕慢慢降臨。中山門大街路邊來來往往是下班回家的人群,管清珍夫妻倆一天中最忙的時候才剛剛開始。“東北燒烤嘎嘎香,要來點嗎?”“這份微辣,在這吃。”……伴隨著爽朗的笑聲,3月31日晚7點,管清珍和丈夫的東北延邊燒烤攤正式開張了,這時候剛下班的女兒王彤也騎著“小電驢”趕來了。
今年3月是這對東北夫妻“遷徙”來南京創業的第10個月,王彤說:“一開始他們不愿意來的,是我‘忽悠’他們來了,現在我有空就跟拍他們擺攤的過程,網友說我是‘望父成龍’,我回復評論‘50多歲正是闖的年紀’。”
管清珍夫妻倆
年過半百,為了女兒換個城市再“創業”
每天下午5點,管清珍和丈夫會準時出現在中山門大街附近,擺好食材,備好調料,生好炭火,等待食客。管清珍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在延邊生活50多年沒有離開過,現在南京成了她的“第二故鄉”。
管清珍今年58歲,額頭已經有幾縷白發,丈夫56歲。年過半百的他們,在職場上已經屬于老齡了。退休后,管清珍就做點手工活,夫妻倆每月能掙9000元。來南京擺攤賣燒烤,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次創業,管清珍說,在決定做燒烤之前,他們一家做了“市場調研”,逛了幾個夜市發現燒烤最好賣,恰好這門手藝她丈夫已經做了十多年,最后全家一致通過。
東北延邊燒烤攤
去年6月,他們買了一輛價值2000元的燒烤推車,開始擺攤之路。夏季南京溫度高,他們進的食材一般只夠單天的量,有顧客擔心衛生問題,提醒他們買一個帶冰柜的推車。就這樣,去年7月份他們又投資兩萬元買了個帶冰柜的推車。更換了設備,燒烤攤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一個多月便回本了,現在他們的顧客微信群已經有300人了,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賺2000多元,平均一個月凈利潤有一萬多元。“我們做的是延邊燒烤,辣椒面都是從老家快遞過來的,就是想做出東北燒烤的味道,從第一次出攤到現在,來得最多的就是回頭客。”
談起為何來到南京,管清珍說女兒定居在南京了,主要是女兒想讓父母過來。管清珍是媽媽,也是女兒,她最難割舍的是在老家80多歲的父母。“好在手機可以視頻通話,每次視頻就能看到,這樣好一些。”
管清珍一邊與記者聊,一邊忙活,手邊的本子上記著每一單的價格和串串的數量,托盤裝好顧客的點單,她順手遞到了丈夫跟前,“這份中辣,打包帶走。”
王彤一家三口正在忙活著
是“望父成龍”還是開啟幸福團聚生活?
90后的王彤碩士畢業后來南京已經4年了,去年結婚后在南京定居。作為獨生女,她很戀家,可是工作后回父母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以后父母要在自己身邊,來南京能早點適應環境。怎么說服父母到南京來呢?王彤說,一開始父母不愿意離開家鄉,剛來南京時甚至沒帶什么衣服,還想住一段時間就走,“全靠我忽悠來的”。
為了讓父母心動,王彤開始用行動證明,她先邁出了擺攤的第一步。從發夾到烤腸,再到壽司,她一邊擺攤一邊拍視頻發給父母看,低成本的擺攤也有收入進賬,這才慢慢讓父母動了來南京試試的念頭。
現在9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一家人在一起享受了天倫之樂的同時,還有了一份新“事業”。把父母擺攤的視頻發到網上,每條視頻下的評論王彤都會看,“父親有技術。”“有愛你陪伴你的父母,好幸福。”雖然只有幾百的粉絲量,但好的時候視頻播放量已經有8萬了,視頻下的每條評論王彤都會看。
食客正在點單
“其實拍視頻主要是記錄他們擺攤的過程,他們50多歲可以辭去老家的工作,來南京擺攤,這個舉動就是很多年輕人都做不到的,我想給他們加油打氣。當然也有很多網友在評論下問燒烤在哪,也能帶來一點生意。”王彤說出自己拍視頻的初衷。
在帶來流量的同時,不可避免也有些許爭議。“好一個望父成龍。”“這就是在折騰父母。”“別讓他們受罪了,父母肯定想幫你分擔點,燒烤太辛苦,做點力所能及的。”“不如回老家拿9000。”
面對這些網友評論,王彤說,以父母的性格,來了南京肯定是要找點事情做的,在家閑不住。“讓他們當老板,還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在南京還能闖出一片小天地來,我覺得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晚上8點,客人越來越多,鐵簽子穿著肥瘦相間的豬肉,往紅炭火堆里一杵,油星子炸開香味也隨之漫開,昏黃的路燈下一家三口忙碌著他們的“新事業”。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夢云/文 劉暢/攝 顧聞/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