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蔬”寫鄉村振興 “科技特派員”守好“菜籃子”


【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蔬”寫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守好“菜籃子”


    陳秀娟(左一)團隊調研食用菌企業繡球菌種植情況。 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福州5月25日電 題:“蔬”寫鄉村振興 “科技特派員”守好“菜籃子”

  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

  “科技特派員,往小里說,我就是個種菜的;往大里說,我們幫農民致富,幫百姓守好菜籃子。”陳秀娟一頭利落短發,語速很快,笑聲朗朗。

  身為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所長,陳秀娟既是一名科學研究工作者,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員,曾獲福州市三八紅旗手、民進全國社會服務暨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2021年最美女科技特派員提名獎等殊榮。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她表示,榮譽都來自于對鄉村振興的激情投入。


利用菌渣實行良種西紅柿無土栽培。 受訪者供圖


利用菌渣實行良種西紅柿無土栽培。 受訪者供圖

  當繡球菌遇上西紅柿

  陳秀娟在2019年赴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擔任所長前,曾在福州市農業局工作多年,研究實踐“如何用小小食用菌,撐起鄉村‘富民傘’”。福州曾舉辦過十屆食用菌烹飪大賽,有七屆是由她經辦的。

  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位于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陳秀娟上任時,正值西紅柿基地豐收,遍地紅燦燦。她的科特特派員經歷,也正是從食用菌和西紅柿的結緣講起。

  位于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的福建容益菌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字號”的龍頭企業。不過受疫情影響,菌菇下游產業的加工企業縮小經營,過去收購廢菌包的有機肥工廠不再上門了。

  陳秀娟率團隊上門服務時,迎面就是黑漆漆的倉庫里隨意高壘的繡球菌的廢菌包。“公司一年產生的廢菌包差不多有15萬包,堆在那生蟲子,污染環境又造成資源浪費。”福建容益菌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黃潔向陳秀娟訴苦。

  陳秀娟的團隊將菌渣取回實驗室研究,β-葡聚糖、氨基酸、蛋白質……營養物質還挺豐富。陳秀娟回顧道,過去菌渣處理方式比較單一,除了漚肥用或當柴燒,一噸回收僅售一兩百元,多的時候還要花錢處理,“我們就想是不是可以把廢渣應用在蔬菜的無土基質栽培上。”

  陳秀娟用一組數據向記者說明這項實驗的意義:福建是全國食用菌栽培種類最多的省份,作為福建省主要食用菌主產區之一,福州僅2021年全市食用菌產量(干鮮混合)就高達26.76萬噸,產值23.91億元。“容益公司的難題也是食用菌產業的共同困境。”

  實驗室的成果令菌渣利用取得了突破。通過注入“核心科技”的配方,廢菌包可用于繡球菌的二次栽培和蔬菜的無土栽培,還可直接還田改善土壤環境。

  截至目前,廢菌包二次循環利用技術累計推廣應用700萬袋,節約成本超過35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陳秀娟團隊也憑此菌渣在蔬菜無土栽培中的應用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件。

  經過2年的試驗,陳秀娟團隊不但協助企業成功申報多項專利,為推進繡球菌菌渣可持續利用及蔬菜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還幫助菌菇公司聯系有機肥企業,拓展廢菌包銷售渠道。

  在福州蔬菜科學研究所的大棚里可以看到,菌渣作為栽培基質種出的西紅柿品種多樣,紅黃黑紫,碩果累累。陳秀娟告訴記者,很多人說,在這里吃到了人生中最甜美的爆汁西紅柿;有的品質特別優良,種出來可以按個賣,是菜農致富的金鑰匙。

  目前,陳秀娟團隊正采用專利技術為企業研發凍干繡球菌。最大程度保留其營養價值,延伸產業鏈,讓企業找到新的增收點。


福州市蔬菜科研所所長陳秀娟(左)研究蔬菜水果凍干技術。 林春茵 攝


福州市蔬菜科研所所長陳秀娟(左)研究蔬菜水果凍干技術。 林春茵 攝

  當瑯岐海風遇上絲瓜苦瓜

  5月里,福州瑯岐島的海風已經變暖。在瑯岐島東部300畝高優蔬菜基地里,不同品種的水稻被匠心獨運地種出了“稻田彩繪”;黃金南瓜攀滿藤架,已有拳頭般大小;水果玉米已有半人高,小番茄很是喜人。

  這里是由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擔任法人科技特派員和多家科研機構指導的福建省種業創新基地(福建省農作物新品種顯示和評價中心),占地311.5畝。今年6月至9月,南瓜、苦瓜、綠葉蔬菜、西瓜、水稻等作物將陸續進入成熟期,這片蔬菜種業基地將迎來第一次豐收。


福州市蔬菜科研所所長陳秀娟(左)接受采訪。 孟芳 攝


福州市蔬菜科研所所長陳秀娟(左)接受采訪。 孟芳 攝

  苦瓜、絲瓜、胡瓜、辣椒,站在瓜果蔬菜種植區,陳秀娟掰著指頭歷數,福州市菜科所與瑯岐新金東農場合作將種子包衣專利技術在設施空心菜上進行成果轉化應用;自主研發的60多個蔬菜新品種與國內引進的500多個新品種在瑯岐種業基地開展示范。

  科特派們將實驗室搬到海島上,精心培育來自福建省農科院作物所、福建田美種業、廈門農運來等知名育種機構自主選育推廣的瓜類主栽新品種,其中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的絲瓜、苦瓜等新品種還曾斬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陳秀娟眼中,瑯岐堪稱“種業硅谷”,助力福州“菜籃子”工程形成核心效應,立足福州,輻射全國,“法人科特派將全力以赴,期許為福州市特色現代化農業、鄉村振興提供瑯岐樣板。”


陳秀娟(左)研究良種西紅柿。 林春茵 攝


陳秀娟(左)研究良種西紅柿。 林春茵 攝

  當“90后”遇上“蔬小貝”

  在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擔任所長期間,陳秀娟著力改善科研條件,將所里30余畝插花地整合起來,動建智能溫室大棚和物聯網,數字育種平臺和數字種子資源庫投建使用。

  “創新”,成為陳秀娟科特派團隊的“燃點”。陳秀娟率團隊創新“科特派+科研院所+協會+企業”的有益嘗試,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合力拓寬銷售渠道,提高企業良品的知名度。

  陳秀娟認為,科技創新不應單純從課題出發,應當先把脈“三農”所需,“科技成果不能鎖在抽屜里,一定要為人民服務。”在蔬菜產業鏈中,設區市科研院所屬于創新的末端、推廣的前端,“我們反復思考如何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突破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到農企去、到田間去、到學校和社區去,陳秀娟鼓勵科研骨干們傳幫帶,率領年輕的科技特派員們送種子,送技術;與農業大鱷超大農業集團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也走進外來工子弟的遠洋小學,為“雙減”下的孩子們開辟一隅田園樂園。

  目前,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深耕福建省種業工程、省星火項目和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在南通等地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5個,不斷完善“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種植戶”生產模式。2021年,該所推廣優質種苗50多萬株,指導企業合作社20萬畝。

  所里的“90后”年青人設計了一個logo——穿著科技下鄉“紅馬甲”的卡通大白菜。陳秀娟笑說,大白菜是老所長研究的科研品種,也是蔬菜里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既有傳承,也有融入當下鄉村振興、‘蔬’寫未來的理想。”(完)


相關推薦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