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為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江蘇深化科技體制機制,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為高質量發展凝聚起全省700萬科技工作者的蓬勃力量。
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江蘇首批“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發布階段性成果。過去3年,江蘇遴選出領軍科學家,自主遴選科研團隊、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安排經費使用,在前沿領域進行自由探索,開展基礎研究,在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實現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正是在專項支持下,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院士團隊不僅突破了干細胞藥物制備瓶頸,建立了全鏈條、閉環式的符合國內與歐盟標準的干細胞雙規范GMP生產制備體系,形成了國內領先水平的細胞藥物成藥性評價平臺,還針對抑郁、阿爾茲海默癥等疾病實現了新靶點、新藥物的發現,大大提升了我國在這方面的原始創新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教授王廣基告訴記者,這個專項非常重要,它引導我們提出一些前瞻性的研究,針對一些重大的基礎問題,從0到1實現技術上的突破。
為創造寬松、寬容的創新環境,江蘇抓住科技工作者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深化創新改革,千方百計為科技工作者“松綁減負”。2018年,江蘇就出臺“科技改革30條”,著力破解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改革舉措中近8成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突破性,5成左右為全國首創,一系列困擾科研人員的痛點、難點被逐一拔除。
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G2112項目負責人胡嵐說:“在制度上面對我們進行了松綁,減少了事務性的負擔,使我們能更加專注于科研項目。”
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秋飛介紹,承擔的省重點研發計劃和成果轉化項目,在考核體系中,更加注重技術指標,減少經濟指標,也有了更好的容錯機制。
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楊建昌告訴記者,以前買什么東西,經費怎么使用,要各級各層的審批;現在基本上由課題負責人來負責,時間上更加節省。
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江蘇省科協近年來通過引領、舉薦、表彰、培養等多種方式來服務科技工作者。為鼓勵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省科協還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每年拿出300萬經費,資助100名青年科技人才。
江蘇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文娟說,省科協為托舉工程的人才搭建了相互交流的跨學科的交流的平臺。目前培養的這些青年科技人才,在全國和全省的各類重點項目的研究中都能嶄露頭角,成為科研一線的主力軍。
良好的環境讓創新活力持續迸發。權威報告顯示,我國全球領跑219項技術,其中有33項在江蘇、占全國15.1%。“十三五”以來,全省累計組織實施706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帶動新增銷售超1600億元、利潤超200億元。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蒙 陳忠耀 蘇州中心站 連云港臺 揚州臺)
- 熱點
- 2022-05-30 08:03:01
- 熱點
- 2022-05-30 14:37:05
- 熱點
- 2022-05-30 14:36:07
- 熱點
- 2022-05-30 13: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