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昔日的“石灰村”,今日的“網紅村”。近年來,江蘇鎮江句容市下蜀鎮空青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鐵腕整治村內各大石灰窯、軋石場,大力發揚轉“挖金”為“養金”的守護精神,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各類農業產業,在全力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帶領著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之門。
近日,記者行走在空青村鄉間小道上,美麗鄉村新景象撲面而來。農家小院整潔干凈,青石路面平坦寬敞,青磚巷道、水中棧橋別有一番韻味;武歧山—空青山古茶道上歡聲笑語,游人慕名前來登山踏青;養蜂園、種植基地等各式農業產業蓬勃發展,村民鼓足了腰包、笑開了顏……
昔日“石灰村”搖身變成“網紅村”
菜地里的蔬菜,披著一層“白衣”;馬路上,隨著汽車駛過,滿天的灰塵嗆得讓人張不開嘴;村內房屋上,一層又一層白灰的堆積像極了下雪天。這,就是下蜀鎮空青村先前的模樣,村民們怨聲載道,過客們相繼吐槽,整個空青村更是被稱為“石灰村”。
是什么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是什么讓空青村蒙上了這層羞恥“面紗”?原來,十多年前,石礦加工業逐漸興起,地處連綿群山之間的下蜀鎮空青村內具備著石灰石等豐富的非金屬礦產資源,開山采石、開石灰窯一下子成為了當地部分村民致富的路子,但是他們萬萬也沒想到,這條發家致富之路,是條“斷頭路”,嚴重影響了周邊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我們必須關停它們,也必須改變它們。”2017年,在周邊市場暢銷、石料行業處于盈利的背景下,擔任江蘇鎮江句容空青村黨委書記的馬道榮卻帶頭開始了對它們的關停行動,每天帶領著工作人員跑斷腿、磨破嘴,只為了各大石灰窯、軋石場企業負責人能夠不再無止境地破壞本村生態環境、不再無止境地消耗礦山資源。從一戶戶談判,再到一戶戶簽字、拆除,最終取得的成效令人欣喜,空青村內的16座石灰窯、3家軋石場全部關閉。
“當時的情況,讓他們停產其實就是要奪了他們的飯碗,這是我干的最難的一件事情。”回憶起當初,馬道榮感慨萬分,但是轉頭看向眼前煥然一新的村落,他卻發出了源自內心的笑容,“現在的空青,才是村民們所追求、所向往的田園鄉村,那些企業家們不會后悔當初的選擇。”
隨著復綠復墾工作的啟動、農村環境整治的深入開展,空青村大變模樣。蒙塵不再,植物綠再次綻放光彩,青山綠水間,“稻美茶香美麗范巷”成為了空青村的一張靚麗名片。
“啟動資金1800余萬元,聘請了南京大學規劃設計院設計,打通全村的污水管網,修補破損路面,強弱電下地,增設太陽能路燈、文化墻等等,如今三面環山的范巷,成為了村民口中的美好家園、游客向往的山水田園鄉村,也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贊賞與肯定。”據馬道榮介紹,在離范巷不遠的地方,梁莊自然村也在積極打造當中,立足現如今優質的生態環境,創成了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入選江蘇省傳統村落。
“真沒想到,我的家鄉一下子成了電視新聞里播放的美麗田園鄉村,灰白色不再,村子不僅變得干凈整潔,各項基礎設施完善,而且還吸引了不少過往游客駐足觀賞,這種感覺非常棒。”村民陶茂華笑著說道。
當地“挖山人”變身“養山人”
隨著石灰窯、軋石場一家又一家關閉,如何在修復青山綠水的同時穩定自己的“錢袋子”?是空青村所有人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一個身份的轉變,因為以前都是靠挖山吃飯,現在應該在養山的道路上尋找新的致富路,如何轉挖山為養山,這是關鍵。”馬道榮說。
鄧順峰是當年眾多軋石場老板中的一員,在馬道榮的帶動下,如今他已經徹底的從一名“挖山人”轉變為了一名“養山人”。就在離空青村村委會不遠的地方,鄧順峰承包了200畝的農業用地,這片區域里,不僅有茶園、有苗木,還有許多的水產,是一座綜合性的農業生態園林。“軋石場關閉后,我就在馬書記的幫助下承包了這片山地。”鄧順峰告訴記者,如今種植園內光光茶葉種植與銷售每年就能給他帶來30萬元的收入。
不僅如此,一家企業、一條產業鏈的誕生,能夠促進很多人的就業,而鄧順峰所注冊登記的江蘇蕓軒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如此,已經趨于成熟的生態農業種植園在每年的采茶季節都會招募當地近60名村民前來采茶,日均120元的工資讓很多村民都享受起了家門口就業帶來的實惠。“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中旬都會去,已經熟悉采茶工作的我做起來并不困難,1個月下來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就在家門口,很方便。”李成玉是當地的一位村民,他笑著說道。
其實,在村民轉變身份的同時,空青村村委會還做起了荒山租賃的“生意”,將眾多閑置的山地承包給村民發展苗木產業,而王家龍就是其中一位。“2015年開始租賃荒山荒地的,種植松樹、櫸樹、紫玉蘭等,花費的精力不是很大,每年的也有十幾萬收入,還是很不錯的。”王家龍告訴記者,沒了之前的石灰窯、軋石場,整個村子都變了樣,像他這樣靠“養山”吃飯的也越來越多了。
“在給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增加村集體收入,平均一畝地600元,總共加起來租出去有2000多畝地,每年能給村集體增加100多萬的收入,而且這些農業產業能夠有效保護環境,村民們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身體因為粉塵、灰塵污染,出現各種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多贏。”馬道榮說。
念好“生態經”結出“致富果”
關停石灰窯、軋石場,一座座荒山重新變綠,讓空青村從生態農業企業家口中談之色變的灰塵村變成了爭相落戶的“香餑餑”。坐落在句蜀路上的鮮食玉米種植示范基地是該村與句容蘇科鮮食玉米研究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村企聯建”項目。
“我們致力于將玉米產業打造成我們村的主導產業,同時也想通過種植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吸納農民就業、增加村集體收入,真正實現‘村企聯建’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馬道榮告訴記者,立足于空青村目前優質的自然山水林田資源,結合企業資本、技術、信息、市場等優勢,將逐步形成規模集中連片、產業鏈條完整、競爭優勢明顯的鄉村特色產業。
據悉,空青村鮮食玉米示范基地每年種植兩季,一季畝產2500斤鮮穗,平均達到1.5元/斤,兩季銷售收入達7500元/畝,除去綜合成本,年純收益達5500元/畝,每年為村集體收入增加30萬元。
下蜀健蜂園蜂業專業合作社,道路兩旁各色花朵爭相開放,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撲面而來,園區內產品展示廳、科普廳應有盡有,很難想象這片土地曾經有5座石灰窯,處處都是“傷疤”。
該合作社占地面積40畝,擁有養殖合作蜂場200多家,蜂群2萬群,年產蜂王漿90噸,蜂蜜30多噸。
“今年的3、4月份銷售額在400多萬元,以往每年年銷售在1000多萬元,利潤大概100多萬元。”蜂場負責人舒錦博告訴記者,因為疫情的關系,如今蜂場大多是走線上銷售,每隔幾天就會在平臺上直播“帶貨”,一場直播下來能夠銷售10多萬元。
其實,在以前,句容下蜀鎮的養蜂人都是東奔西走在養蜂,隨著石灰窯、軋石場的關閉,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提升,如今的他們,不僅有了固定的養蜂點,而且也形成了統一的技術培訓、銷售模式。“蜂園的建成、環境的整體提升,對我們養蜂人來說是最好不過了,因為蜜蜂其實也很挑剔,以前成天灰塵的時候我們都要挑選地方養,現在都是定點了,而且蜂蜜的采取也很純凈,沒有灰塵雜質了。”章小洪說。
隨著蜂業專業合作社規模的日益壯大,帶動了空青村近80戶老百姓從事養蜂行業,同時合作社也從之前的傳統發展模式逐步邁向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還與我市的各個院校結對共建,開設“養蜂課堂”,為殷殷學子們傳授養蜂技巧,培養他們的興趣。(張慧民 王欣 胥雯雯 張杰)
- 熱點
- 2022-06-04 08:00:03
- 熱點
- 2022-06-04 20:33:16
- 熱點
- 2022-06-04 20:32:33
- 熱點
- 2022-06-04 20: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