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毫畢現的蘇繡、花紋繁復的織錦、巧奪天工的竹刻、玲瓏精巧的玉雕 ……江河湖海的潤澤,造就了水韻江蘇、靈性江蘇,造就了江蘇非遺的豐富多樣、與眾不同。6月11日是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今年的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
“非遺”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貴遺產,如何讓它們從保護名錄走向蕓蕓眾生,從默默無聞走上舞臺中央,是舉辦這個紀念日的初衷之一。 江蘇開展“水韻江蘇·非遺購物節”主題活動,非遺傳承人、非遺企業“爭相上新”、“在線種草”,真正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
非遺“活”起來,后繼有人才。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狈俏镔|文化遺產不像文物,它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及精神的呈現與綻放。文化部將非遺持有者、從業者等統稱為“傳承人群”,如何幫助傳承人群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后勁,是非遺保護向縱深發展的重點課題。只有傳承人懷有更多的熱情,才能讓它真正“活”起來。讓傳承人進專業院校增長學識,拓寬眼界,提高技藝,對所持項目的文化內涵有更深的領悟,對手藝的價值和潛力有更強的自信。從培養大國工匠的高度,改變非遺傳承人青黃不接的現狀,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專注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非遺“火”起來,創新有風采。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主動融入時代元素。非遺是動態的、活態的、流變的,是不斷被再創造的。珍惜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需要汲取時尚、潮流、科技等元素,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以更具創意的形式、年輕化的表達融入人們的生活。構建非遺保護共同體,促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把非遺保護傳承利用與鄉村文化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與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相結合,培育一批具有獨立知識產權、深受老百姓青睞認可的非遺衍生品、民族地理標識、區域文化品牌。
非遺“動”起來,生活有精彩。沒有群眾的欣賞和關注,非遺就沒有了社會基礎。非遺要走進生活、貼近群眾,讓普通人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看得見、嘗得到、摸得著、能體驗、可帶走”,這樣的非遺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南通藍印花布是全國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近年來通過開發不同系列的產品,成功走進消費者家中。昆曲、海門山歌這些傳統戲曲藝術,也走出自己的“小舞臺”,走進群眾,送戲下鄉,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非遺帶來的藝術享受。一個地方文化的靈魂,在于生活于此的人們。非遺走進生活,精致了生活,也傳承了文化。
非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是人們對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傳承,從“保護名錄”走出來的非遺,必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ㄎ?羅燁 圖/楊峰)
- 熱點
- 2022-06-11 20:21:45
- 熱點
- 2022-06-11 20:20:45
- 熱點
- 2022-06-11 20:19:43
- 熱點
- 2022-06-11 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