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20日,美軍開始對巴拿馬境內數十個目標展開無差別的狂轟濫炸,近一個月的入侵造成了眾多平民傷亡。為了掩蓋罪行,美國一邊打著民主的幌子,一邊對當地展開新聞封鎖。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探訪多位親歷者,他們用自己的故事揭開美國精心編制的騙局。
美國打著民主的幌子,試圖把這場近一個月的侵略戰爭,包裝成“正義之戰”。當年,美軍與巴拿馬抵抗軍之間的武器水平差距很大,美軍入侵造成大量的巴拿馬民房被燒為平地,平民傷亡慘重。
為了掩蓋罪行,美軍對當地的新聞進行封鎖。當記者翻閱巴拿馬圖書館中收藏的老報紙時發現,1989年12月20日到12月26日這段時間,當地報紙是缺失的。
巴拿馬大學教授 社會學家 奧爾梅多·貝盧切:在巴拿馬,美軍有各種違反《日內瓦戰爭公約》的行為,第一項違規就是對媒體的控制。與越南戰爭不同,美國此次入侵不允許戰地記者進入沖突區,相反,它將記者集中在僅能從美國軍方獲得官方信息的地方。
貝盧切是巴拿馬大學的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巴拿馬入侵戰爭的調查,并為此寫了不少書籍。他說,當年只有西班牙記者胡安·羅德里格斯拍攝了眾多當年的照片。然而最終,這位記者在非戰區、在眾多目擊者見證下被暗殺了。
巴拿馬大學教授 社會學家 奧爾梅多·貝盧切:他(記者)在進入一家酒店時被美軍暗殺,酒店所在的區域根本不是戰區,他被精準地射中了眼睛而死。據說這是對他拍攝戰場照片的報復。堆在圣托馬斯醫院太平間的尸體照片是他拍的。
入侵發生時,馬諾洛·塞德諾是法新社在巴拿馬的報道員。入侵發生第二天,他設法趕往了埃爾喬里略。在經過巴拿馬國防軍總部附近的一個美軍駐點時,美國士兵使用M16步槍瞄準了他。他說,如果不是有人提醒,他可能會被美軍射殺。
馬諾洛·塞德諾:整個埃爾喬里略都能聞到死亡的味道。讓我深感震撼的一幕是一輛翻斗卡車,運輸了二、三十具巴拿馬人的遺體,直接倒在了地上。
總臺記者 雷湘平:我現在正處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的一座公墓里,在我身后長眠著100多名在美國入侵巴拿馬的行動中喪生的受害者,在他們的墓碑上都寫著一個相同的日子,那就是1989年12月20日。這次入侵給巴拿馬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美國軍方表示,入侵造成了500多名巴拿馬士兵和平民死亡,但是巴拿馬人權委員會認為,有約4000人死于這場入侵行動。
據戰爭親歷者回憶,不少失去親友的巴拿馬人在醫院和附近尋找自己親友的遺體,然而絕大部分遺體都被堆棄在了亂葬坑。
近埃爾喬里略的巴拿馬體育館建于2014年,有傳言說,在此之前,這里就曾是一個亂葬坑。
戰爭親歷者 歐內斯特·菲茨羅伊:從這條街道的邊緣到那邊的海岸線(巴拿馬體育館),曾經有許多尸體。他們(美國人)灑上了白色的石灰粉,防止生蟲,然后他們建造了新的建筑,將這些掩蓋,許多證據都消失了。為什么美國人不讓我們在(1989年)12月21日到23日來這里呢?因為這里的死亡人數太多,美軍不讓任何有相機的人拍下照片。
在埃爾喬里略的街道上,有很多當地民眾自發繪制的涂鴉。這些充滿戰爭元素的涂鴉,紀念的就是當年的那場慘痛入侵。
馬諾洛·塞德諾:這幅畫描述的是1989年美國入侵時的情形,這是反對美國入侵的一些巴拿馬年輕人畫的。畫這幅畫的目的就是保存歷史記憶,告訴人侵略是什么。實際上,自從19世紀以來,美國在巴拿馬發動了至少25次軍事干預行動,我們是受害者。
(編輯 蘇湘洋)
- 熱點
- 2022-06-18 12:11:13
- 熱點
- 2022-06-18 12:10:23
- 熱點
- 2022-06-18 12:08:26
- 熱點
- 2022-06-18 12: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