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向好,生產需求逐步恢復,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主要指標邊際改善,5月份國民經濟呈現恢復勢頭。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6月份經濟運行有望進一步改善,二季度經濟有望實現合理增長。
面對挑戰,這樣的恢復勢頭著實來之不易。前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29萬人……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地區經濟恢復加快。如長三角地區貨物貿易進出口環比增長近20%,進出口明顯恢復。逆勢增長、負重爬坡的背后是一套政策“組合拳”的精準發力,成為保就業、保民生、穩經濟的重要力量。《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著力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等等一系列“對癥下藥”的措施辦法穩住了經濟發展大盤,更為全國的市場主體帶來了信心。關鍵時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助企紓困,應對的是眼前的風險挑戰,提升的卻是市場主體對于國家發展的信心與支持,熨平經濟波動的同時,更穩住了民心,匯聚起了發展強合力。
展望全年,這樣的發展“考卷”必須全力以赴。展望全年,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仍然是一張難度不小的“考卷”,想要拿得高分,考出優秀,不僅需要保持穩中求進的戰略定力,更要進一步加強政策調控,搶抓當下穩經濟的“窗口期”,落實落細穩增長政策措施,大干快上。當下,中國經濟恢復的態勢較為明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這也是我們最大的底氣與信心所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一方面要從市場主體發展的實際需求著手,不斷加強政策的針對性、精準性,充分激發穩增長政策效應,另一方面還當加強改革開放與創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危機中育新機,不斷激發市場潛力,增強中國經濟發展韌勁。
放眼未來,這樣的增長韌勁增強全球信心。中國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近10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中國經濟發展的強韌勁將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強大動能,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發展機會。今年1至4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86.1億元,同比增長20.5%。數據的增長便是最好的佐證,中國市場仍然是充滿希望、值得信賴的。近期,多個重要會議、文件部署穩外資舉措,這既是持續優化外資服務舉措,又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理念。不畏浮云遮望眼,越是艱險越向前。面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們有底氣與信心攻堅克難。敞開開放的大門,吸引全球目光,共享發展機遇,中國發展必將交出優異“答卷”。
(林夕)
(編輯 蘇湘洋)
- 熱點
- 2022-06-19 18:10:54
- 熱點
- 2022-06-19 18:10:02
- 熱點
- 2022-06-19 18:04:28
- 熱點
- 2022-06-19 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