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就開戰,起步就沖刺。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的起始之年。2月18日這一天,江蘇省泰州市就有57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規模近250億元。
泰興26個億元以上項目集中開工
2月18日,泰興市重大項目建設“大會戰”拉開序幕,一季度26個億元以上項目舉行集中開工儀式,總投資規模達108.2億元。
本次集中開工的項目,平均投資規模達4億元,其中5億元至10億元項目12個、10億元以上項目1個,5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個。涵蓋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等多個前沿產業,不僅規模體量大、發展質態好,而且科技含量高、核心技術強。
在泰興經濟開發區投資7500萬歐元的速的奧高性能密封新材料項目,由歐洲最大的密封膠、膠粘劑、發泡劑品牌和生產商——比利時速的奧集團投資建設,利用國際最新的聚合反應技術,采用SAP、西門子PCS7、MES等信息和自動化控制系統,生產技術含量及附加值高、消耗及污染小的高性能密封新材料,致力在泰興打造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的速的奧集團全球最大工廠。根據計劃,該項目2025年上半年投產,預計年新增開票銷售15億元,稅收1.5億元。
“隨著速的奧亞太區業務的發展,我們急需建立亞太區的制造和研發中心。”比利時速的奧集團項目負責人說,選址在泰興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研發生產基地,一方面是這里配套非常成熟,項目所需的丙烷、丁烷、二甲醚等主要原料可就地獲取,實現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項目落地得到了泰興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園區全方位的服務,相信該項目一定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密封劑、粘合劑和聚氨酯泡沫填縫材料領域的樣板企業。
對泰興投資環境的肯定,在黃橋經濟開發區“深耕”多年的東方九天同樣以實際行動表明。此次更是“大手筆”投入30.69億元,建設高端鋰電池外殼用預鍍鎳鋼帶項目,成為參與集中開工的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該項目已入選2023年江蘇省重大項目,自主研發的預鍍鎳電池鋼產品能完全替代進口,項目達產達效后,將占據國內市場50%以上份額,為我國鋰電池產業自主可控發展提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泰興“三區三園”產業特色化、鏈條式發展,大項目入駐已成為各園區“常態”。此次開工,各園區均有5億元以上的項目參與,比如泰興高新區總投資5.2億元的春金新能源汽車配件制造項目,虹橋工業園區總投資5.1億元的慧華智能汽車零部件和5G基站核心部件研發制造項目,農產品加工園區總投資6.2億元的莎布蕾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術研究制造項目,城區工業園區總投資5.2億元的航空光電液冷源系列產品集成系統項目等等。
據了解,2023年,該市力爭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00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00個,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80個。
興化3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2月18日,興化市2023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據了解,本次集中開工項目共有31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包括總投資40億元的不銹鋼綜合貿易示范區項目、總投資20億元的眾拓二期項目等7個項目。31個項目計劃總投資134.3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1.84億元,建成達產后預計可新增銷售259.10億元,實現利稅11.85億元。
江蘇德龍鎳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鎳鐵生產、不銹鋼冶煉、軋制和酸洗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不銹鋼生產企業,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全產業鏈不銹鋼生產型企業,在“2022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排名第31位。當天開工的眾拓二期高速線材軋制項目,由江蘇德龍鎳業投資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20億元,可形成年產40萬噸不銹鋼高線能力,預計年銷售60億元,年納稅1億元。德龍鎳業常務副總經理吳文南表示,眾拓二期高速線材軋制項目是不銹鋼重鎮戴南和德龍不銹鋼行業巨頭的一次強強合作,項目將依托印尼德龍的鎳鐵資源、眾拓一期先進的裝備和工藝技術,生產出高品質的不銹鋼線材,為不銹鋼名鎮戴南的產業鏈做精做強貢獻力量。
仟佳味食品預制菜項目位于興化經濟開發區內,項目計劃總投資5.7億元,主要從事系列預制菜肴生產,項目建成后預計年開票銷售6億元,利稅6000萬元。嘉豪食品(江蘇)高端調味品項目也于當天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2.6億元,主要從事雞精、雞汁、醬油等高端調味品的生產和銷售,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年可實現開票銷售10億元,稅收5000萬元。
記者注意到,這些項目分布在高新區、開發區及6個鄉鎮,參加開工儀式的用地類項目都已有施工許可證。這次開工現場選擇眾拓二期項目和仟佳味食品項目現場也頗有深意,凸顯了興化市從實際出發,培育壯大不銹鋼、健康食品等特色產業集群,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用心。
泰州市堅持把經濟發展擺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中心位置,堅定不移,常抓不懈。有關單位和部門全程跟進服務,根據企業需求,主動服務、精準服務、全程服務,助推項目早竣工、早投產、早達效。泰州市將永葆“四敢”精氣神,堅定“項目為王”導向,全力拼搶、高效推進、精心服務,以“起步即沖刺、開局即決戰”狀態,再掀一輪“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