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少從未面對直播鏡頭的小店主,最近也有了開通直播的想法。在去年推出“小店計劃”的基礎上,南京啟動“百萬數字人創業計劃”:店主只要提供一段真人出鏡視頻,用手機上傳即可快速生成一個仿真度很高的“數字主播”,代店主開啟與網絡直播的“親密接觸”。
過去,小店主要服務到店顧客,如今通過“觸網”“數智”擴大服務半徑,逐漸成為小店新的生存之道。但對面廣量大的小店主而言,一時還“玩不轉”直播:自己不擅長出鏡,請主播的話擔心效果,找外包服務又缺乏資金。他們并非不知道數字化時代技術的重要性,但受制于自身體量與能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只能眼睜睜地望“數”興嘆。
小店主的“數字焦慮”,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的縮影。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店,轉型遇困尚能得到關注,而其他行業的中小企業往往承擔著更大的壓力。數字經濟時代,只有解決眾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敢轉”“不會轉”的問題,才能讓數字技術觸達經濟發展的“神經末梢”,充分釋放技術紅利。近年來,多地圍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展開實踐,有的抓行業龍頭提供引領示范,有的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加強與中小企業合作。相比之下,南京的“百萬數字人創業計劃”有一個顯著特點:簡潔易用。這個計劃直接向小店主發出邀約,提供的解決方案也簡單易懂,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能開播的“直播間”,激發了小店主參與直播的積極性。
“數字主播”啟示我們,盡管數字經濟建立在復雜的技術之上,但以中小企業為數字化轉型服務對象,就應把技術難題攻克在開發、設計階段,打包成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產品,吸引更多中小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為此,政府應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整合頭部企業和優勢資源,集中力量進行產品研發,最終形成一個個普惠、便利的“工具箱”“服務包”。今天,“數字主播”可以為小店帶貨賺吆喝;明天,我們可以嘗試把這種服務模式拓展到更多行業,把數字技術延伸到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高技術層面。在小店買一件商品,從生產到零售全程可溯源;哪怕離開了店面,也能在手機上找到足夠“聰明”的AI客服提供售后服務……這些值得期待的場景,詮釋著科技造福人類的美好信念。
遍布城鎮街巷的小店滋養著居民生活,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吸納著大量就業,它們托住了“民生底盤”,升騰為人間“煙火氣”。建設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推廣一批小型化、精準化轉型樣板,讓“煙火氣”飄過“數字鴻溝”,經濟發展必將呈現新的熱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