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東流,萬里長江入蘇第一站,便是南京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沿江而下,滾滾江水奔騰97公里,三江河口處眺望波濤離寧而去。這段總長280.82公里、占全省24%的長江岸線,既是南京全力守護的“生態線”,也是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最新數據顯示,長江南京段水質持續向好,水生生物更加豐富,水環境監測質量考核連續四年保持全省第一。
從背江發展、跨江發展,到與江共生、擁江發展,南京全市上下把長江大保護工作擺在壓倒性位置。擁有960萬人口的南京,全力守護的這條大江迎來精彩蝶變。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兩周年,這位“長江之子”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書寫“母親河”的美麗新篇章也有了更生動實踐。
28條支流奔向“母親河”
2022年,長江南京段水質已持續五年穩定在Ⅱ類以上。南京市水務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無論是從空間維度還是時間維度,長江南京段氨氮、總磷等主要指標正持續下降,水體水質持續向好。“數據降幅已不到‘1’,甚至在百分位變化。”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長江流量極大,每一點向好變化都來之不易。
涓涓細流匯大江,眾多支流如“毛細血管”源源不斷補給長江。支流是否水清、水質是否達標,直接關系到長江水質和水生態環境安全。
從紫金山北麓軍民友誼水庫向北,地跨玄武、棲霞兩區,約 9.1公里的北十里長溝東支一路“高歌”奔向長江。其紅山橋斷面作為全市42個省考斷面之一,已實現連續四年水質達優良。難以想象,這條匯水面積約33.55平方公里、輻射周邊眾多老百姓的入江支流,一度頂著“黑臭河道、劣V類水體”的“帽子”。
2016年,南京全面整治水環境,北十里長溝東支也隨之開啟“美顏”之路,先后實現全流域基本消除黑臭、消除劣Ⅴ類水體,進而提質達優,北十里長溝東支流域水環境質量實現跨越性突破。“河清岸綠,這里已經是我們近水親水幸福生活的寶藏‘打卡點’了。”每提及此,周邊居民都連連點贊。
不忽略任何一條入江支流,南京全力守護長江水環境質量。2022年,全市10個國考、42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較2015年提高54.5個百分點,水環境監測質量連續四年全省第一;28條入江支流水質達標率100%,較2017年提高46個百分點,其中18條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全部達優良。
“春江水暖鴨先知”,生態優不優,水域“精靈”用腳“投票”。近些年來,在長江邊長大的武家堂仍喜歡往江邊跑。沿著堤岸,他見過江豚在離岸邊兩三米的水面暢游,這個圓頭圓腦的“微笑天使”曾一度難覓蹤影。在綠水灣濕地,他與成百上千只白骨頂偶遇,這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齊聚水洼地休憩覓食的場景讓人難忘。武家堂感慨:長江又回到了最美的模樣。
與江共生的,不僅是水域“精靈”,更有南京這座特大城市。從水質保護到生態修復,南京堅持做好優化生態環境“加減法”,近年來累計清退生產岸線37.6公里,整治項目數量、拆除體量、清退生產岸線長度、復綠面積均為全省第一,南京市長江生態岸線比例從66.2%增加到80.3%。
驀然回首,長江岸線的綠色肌理,已深深植入南京的“城市基因”。浦口橋林地區,綿延10里的30多家船廠和倉庫等生產型單位全部清除復綠,“十里造船帶”修復成“春江十里”濱江風貌區。長江二橋到三橋之間生產岸線全退,新增萬畝濱江濕地林帶,破敗的“工業銹帶”成為“城市秀帶”。全市沿江綠色廊道全面聯網成片,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生態景觀。
南京的長江兩岸,曾被工業碼頭、倉庫、采砂廠等分割占據,長江一度被隔離在城市中心活動之外。而今,南京選擇與江共生、擁江發展,長江正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軸、產業布局的主軸和生態文明的主軸。
棲霞、鼓樓兩區交界處,五馬渡廣場靜臥在幕府山與長江之間。備受年輕人追捧的后備箱夜市就是從這里興起,隨后這種“草根”式地攤文化很快在南京遍地“爆燃”。城市生活與浩蕩長江,已悄然共融。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因江而生的生態優勢,漸成南京“恩正”的發展勝勢。仲量聯行近日發布的《投資南京的十大ESG核心競爭力指標》顯示,南京在城市環境質量、自然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全國領先,能夠為入寧企業提高ESG(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評級提供有力支撐。
珍愛長江流經南京的每一滴水
這是一座蓬勃發展的城市。五年來,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跨越5個千億級臺階。2022年,南京市實現GDP16907.85億元,位列全國前十。
這也是愛水、敬水的城市。五年來,南京市萬元GDP用水量降幅近40個百分點。南京市水務系統形成共識:每年長江南京段徑流量約1萬億立方米,但每一滴都沒有浪費。
依江而生,96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需要江水潤澤。南京堅持節水優先,每年約開展120個節水型載體和工業節水技改項目建設,推進全市再生水循環利用率達23.09%。2021年度全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南京榮獲第一。
去年夏天,全國多地受高溫襲擾,南京汛期的水庫蓄水量創歷史同期最少紀錄,長江、水陽江、石臼湖水位創歷史同期最低紀錄。旱情最高峰時,約42萬畝田作物缺水受旱。南京市防汛抗旱系統發揮水利工程蓄水引水翻水調度作用,通過各類設施累計翻水約8.6億立方米,實現高效“解渴”。
水安民穩,是長江大保護的應有之義。南京將韌性理念貫穿水務建設管理全過程,持續加強水旱災害防御。去年,全市完成94項防汛消險、15項積淹水整治項目建設,推進水陽江干流永豐圩堤防加固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成功處置“6·24”強降雨、臺風“梅花”及罕見嚴重旱情侵襲,城市運行保持有序。
超長降雨周期、超大上游來水、超高防汛壓力,2020年夏季,南京遭遇特大洪水,長江南京站最高潮位達10.31米,刷新歷史最高紀錄。投入幾十上百億元系牢的“水腰帶”,在彼時經受住了考驗。從黨員干部到普通市民,從專家到志愿者,在風雨中撫慰躁動的大江。
南京人愛這條江,是用行動在表達情感。
“最低標準是每周巡河一次,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一周巡上三四次。”浦口區橋林街道周營村黨總支書記張芳是南京市社區級河長,這位河長的巡河隊伍,已經覆蓋到全村,“經常有村民跟著我一起去轉轉,帶著我察看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問題。”
周營村不僅有4條入江河流,更有2.4公里長江岸線。過去生活污水不科學排放,對河流污染很大,近些年在河長制和城市排污系統建設的推動下,河流重新呈現往昔模樣——村民們可以到河邊淘米、洗菜,依舊是記憶中的水清岸綠。在南京,從市、區縣到鎮街、村社四級,共有河長3025人,像張芳這樣的基層河長有1759人,共同守護著所有人牽念的一江碧水。
人防不缺位,技防加把鎖。擁有創新這一城市底色的南京,在水務建設中同樣探尋著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南京智慧水務一期項目經過近2年建設,“一網、一圖、兩中心、四平臺、五+N應用”的總體架構體系去年初具雛形。在功能上,聚焦服務水務重點業務工作,通過數據、系統、資源的有機整合,實現了水務業務和信息技術有機融合。
“發現排口晴天排水情況。”一天下午,正常工作的智慧水務視頻智能分析平臺發出告警。屏幕調取實時監控顯示:南京城北護城河金貿大街江西路橋下排口發現有水流出。晴天出水,疑似偷排!系統自動將發現的問題首先轉交給河道所在養護單位,在沒有明確匹配的養護單位情況下,隨即轉交給鼓樓區建寧街道城河村社區村級河長處理反饋,形成處置閉環。
智慧水務不是一套簡單的設備,而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和服務體系。一條河、一片湖、一條水道,都可以通過智慧水務進行管理。
這還是親水、懂水的城市。在每一次與水的親密接觸中,在每一處與水相關的細微處,這座城市都嘗試了解“水的語言”,作出“南京的回應”。在長江滋養下茁壯成長的南京,更懂得守護這份彌足珍貴的“禮物”,踐行著長江大保護的責任與擔當。
敢闖敢為下好治水護水“一盤棋”
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長江大保護穿上了“法治護甲”。
以法之名,護一江碧水,南京下好“先手棋”。
2018年2月,南京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長江岸線保護的地方政府規章——《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辦法》,將長江保護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為加強長江岸線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優化岸線利用效率等發揮了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辦法”還要求南京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規劃、發展和改革、交通運輸、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編制長江岸線保護詳細規劃。
“現實問題是,南京市長江岸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間規劃偏散、產業結構偏重、岸線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經濟建設與岸線保護協調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使用退出機制等問題,亟待進一步立法規范。”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長江保護法的施行,為南京立法保護長江岸線提供了上位法依據。時機已然成熟,今年1月1日,一部全新的《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正式施行,聚焦強化系統治理、突出合理利用和重點管控、建立完善協調協同機制、促進岸線保護成果共享四個方面,將長江岸線劃分為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開發利用區,實行岸線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施行這一條例,旨在通過法治方式加強南京長江岸線保護,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一項新的成果不久將“亮相”——《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詳細規劃》即將出臺,明確岸線開發總量控制、優化整合岸線利用布局、推進沿江生態修復、加強長江防洪保障能力等具體目標,進一步護航《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實施。
還江于民、與江共生,是一項需持之以恒奮斗的事業。南京市第十五次黨代會上,描繪了今后五年“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長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城市新畫卷。
河湖治理沒有上下游、左右岸之分,只有堅持全域共治、系統整治,才能實現生態環境高質量。
長三角水網密布,跨界水體眾多,隨著區域一體化不斷推進,傳統的行政區域分段管制與河湖整體性、生態系統性的矛盾日漸突出,跨界河湖治理過程中存在權限不清、規劃不統一、信息不暢通、治理不同步、利益難協調等問題。現行的屬地負責模式已難以解決跨界治水問題,亟需打破行政壁壘,構建跨區域協同治水模式,形成交界治水合力。
共護一條江,下好“一盤棋”,南京選擇從全域全局考慮,與流域上下通力合作。共治一江清水、共享一碧河灣,也是各地共同的愿望與責任。去年11月,南京都市圈聯合河湖長制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南京都市圈聯合河湖長制于當日正式啟動。蘇皖兩省9個城市河長辦齊聚見證,都市圈河湖治理由此前的“分段治”“各管各”,正式走向“全域治”“聯合治”。
南京已不滿足于簡單的治水護水,錨定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市的更高目標,到2023年南京將建成300條幸福河湖,進一步實現2025年建成區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2035年全市河湖總體建成幸福河湖的目標。
從河湖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河湖管理、群眾滿意度等多個維度,實現“幸福河湖”災害風險較小、供水保障有力、生態環境優良、人水關系和諧,在滿足防洪、灌溉、排澇、航運、漁業等功能基礎上,進一步滿足人們親水、近水、悅水等精神需求。
大大小小1000多條河湖,豐沛的江河資源、多樣的水生態環境是南京特色優勢。共建共治共享,今日身邊的“幸福河湖”,便是未來大美和諧的城市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