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習近平
【殷殷囑托】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晉中市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生動場景】
“玻璃幕墻映城色,城磚‘列陣’超震撼,數字技術太驚艷……”2月26日,來自山東濟南的王睿星到南京城墻博物館參觀后,發了一條朋友圈,配上九宮格圖片,立即引來一長串點贊。
位于中華門城墻腳下、老門東旁的南京城墻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墻專題博物館,映照著650多歲的城墻的歷史與風采。自2021年底建成開放以來,這座線條方正、現代感十足的玻璃建筑,迅速成為南京文化新地標,是吸引眾多市民游客的網紅打卡點。
南京城墻博物館。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你站在城墻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博物館里看你。這是城墻與博物館之間最隱秘的視覺聯系。特殊的視覺效果來源于一種夾絲玻璃,既能映射周邊景物,又不產生強反射光。南京城墻博物館是國內首例運用這種玻璃的建筑,也是世界最大的玻璃幕墻——它成了當代建筑與古代城墻交融的橋梁。
走進展廳,王睿星被城磚“列陣”深深震撼了,有一處空間排列放置了700多塊城磚,“可以直觀感受到明代制磚工藝之精巧,筑城工程之宏大?!睔鈩莼趾甑哪暇┒汲浅菈?、壯麗輝煌的皇宮……走進沉浸式影院,明朝南京城墻的宏大壯麗、南京城市井生活的氣象萬千鮮活地展示在面前。讓他感興趣的還有各種“黑科技”,通過數字技術,城墻和博物館內的文物“活”了。
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南京城墻博物館內展陳作為國內首個文化遺產價值陳列,緊密圍繞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突出展現南京城墻作為南京文明的見證、城墻建筑的典范,同時也是人與文化遺產互相影響的范例,讓觀眾領略城墻承載的厚重歷史與多元文化。”
【奮進足跡】
南京城墻博物館不僅是城市文化新地標,也是中國明清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窗口。
2006年和2012年,中國明清城墻兩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4年7月,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工作推進會第一次會議在南京召開,確定南京為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牽頭城市,成立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辦公室。
南京作為申遺牽頭城市,協調各城市加強城墻依法保護,突出遺產展示,城墻保護利用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2015年,《南京城墻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對南京城墻的保護、利用、監督、管理及法律責任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有效界定。2016年,《南京城墻保護規劃(2008—2025)》編制完成,從南京城墻保護的 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全面保護、重在搶救、整治環境、合理利用”的指導思想。在南京城墻博物館,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動動手指就能實時監測到各個城墻段的本體病害、維護狀況、游客量等信息,這是南京城墻監測預警平臺。該項目在國內城墻類遺產地中摘下四個“最”——規格最高、體量最大、功能最全、設備最多。
近5年,南京市投入資金近百億,實施城墻本體保護、環境整治及周邊綠化、亮化等整體提升工程,舉辦“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城墻櫻花節”“中華門光影秀”等文化創意活動,努力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不斷擴大城墻的知名度、影響力。
臺城。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城市中的文物遺跡,是中華文明綿延的見證。除了牽頭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南京市也高度重視“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保護和申遺工作。
“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是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而推動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南京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官方貿易的重要中心城市,其豐富的海絲遺產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價值。目前,南京與廣州、寧波等34個城市組建“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合力推進申遺工作。
南京擁有石頭城遺址、明故宮遺址、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天妃宮、靜海寺、大報恩寺遺址、鄭和墓、洪保墓、凈覺寺等大量與海絲密切相關的歷史遺存。2016年,國家文物局明確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鄭和墓、洪保墓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在2019年召開的第三屆海絲聯合申遺城市聯盟聯席會議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將南京明故宮遺址列入海絲申遺潛力點。
對海絲遺產,南京市加強依法保護,2016年出臺《南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辦法》,編制遺產點保護規制,推動海絲遺產規范保護和管理。與此同時,加強海絲遺產本體保護和展覽展示。2017年,南京市政府印發《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史跡保護和申遺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實施遺產點本體修繕、環境整治及展示提升工程。2019年,市海絲申遺辦印發《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史跡保護和申遺近期工作計劃》,加快推進申遺各項工作。
記者了解到,目前5個海絲遺產點中,雨花臺區投入2000萬元,已完成浡泥國王墓石刻保護修繕、環境整治及展陳出新工程并通過驗收;江寧區投入3500萬元,已完成鄭和墓園基本陳列升級改造工程。因疫情影響,洪保墓環境整治及展陳工程已完成相關建筑拆除、降層及部分環境整治工作,總體工程計劃于2023年全部完成;鼓樓區開展了龍江船廠遺址西側門坡開口、作塘部分岸線恢復、園路鋪裝及綠化施工等工作,展陳提升將結合展館改造一并進行。
遺產保護體現在每一個日常中。各海絲遺產點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要求,持續開展遺產監測數據采集和錄入工作,截至2022年底,通過監測云平臺完成遺產點基礎數據庫3大類22項203件信息錄入、43418項監測信息采集工作;完成遺產點實體檔案116卷、1582件的整理、錄入及上架工作。南京市海絲遺產研究中心編制南京海絲遺產監測年報的做法更是被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在海絲聯合申遺城市聯盟中重點推廣。
城市的歷史遺跡、人文底蘊,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穿越時光,成為過去與今天的橋梁,為城市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色。南京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扎實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