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六十年來江蘇持續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

在中國人的精神星空中,有一顆不可或缺的恒星,就是雷鋒。

60年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60年來,雷鋒的名字家喻戶曉,雷鋒的事跡深入人心,雷鋒精神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雷鋒活動和精神文明建設,將雷鋒精神納入首批發布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全社會推動形成新的學雷鋒熱潮。

雷鋒精神是永不褪色、歷久彌新的精神標桿。60年來,江蘇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學雷鋒活動蓬勃開展、持續深入,雷鋒精神廣為弘揚、賡續傳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江蘇兒女忠誠于黨、奉獻祖國、服務人民。

生生不息,激蕩回響

雷鋒精神60年來從未離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發出后,雷鋒的名字如春風般吹遍大江南北,江蘇兒女以榜樣為引領,奮發向上、忘我奉獻,讓雷鋒精神在這片熱土上激蕩著不息回響——


上世紀70年代,“雷鋒車”組用板車為旅客提供服務。

上世紀70年代,“雷鋒車”組用板車為旅客提供服務。

2月28日早上7點,迎著朝陽,高鐵連云港站出站口的“雷鋒車”驛站開門迎客。

在這座城市的中心廣場,一組巍然聳立的“雷鋒車”組大型雕塑,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當年:一位辮子姑娘雙手緊握車把,身后的平板車上坐著老人和孩子,其他幾位姑娘或攙扶孕婦,或幫旅客拎包裹,她們步伐堅定、目光有神、面帶微笑。

連云港市“雷鋒車”組自1963年誕生以來,先后有6代車手、500多位姑娘愛心接力,免費幫助運送擺渡旅客34萬人次,成為一面飄揚了60年的學雷鋒旗幟。

在南京,也有這樣一支學雷鋒服務隊,同樣跨越數十年風雨不輟,這就是始建于1968年的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從以肩扛手提、拉平板車的方式義務送站上車,到聯合地鐵、長途客運、公交等部門組建“愛心聯盟”,55載薪火相傳、篤行不怠。木質平板車變成了刻有雷鋒頭像、實用又精美的“雷鋒車”,不變的是那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雷鋒精神,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在不同的時代,一代代江蘇兒女堅定理想信念,從雷鋒精神中汲取巨大的前行力量,各條戰線上都涌現出大批學習雷鋒的模范人物和先進集體。

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全省人民學習雷鋒精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推動江蘇發生了滄桑巨變。

江都水利樞紐、南京長江大橋,一座座重大工程,無一不凝聚了艱苦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雷鋒精神蘊含信念的能量、忘我的胸懷,極大激發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邳州市的王杰烈士陵園內,松柏蒼翠。1965年7月14日,23歲的王杰縱身一躍,用身體撲向炸藥包,挽救了其他人的生命,自己卻壯烈犧牲,以生命踐行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錚錚誓言。在日記里,王杰剪貼雷鋒的像,工工整整臨摹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他說:“雷鋒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改革開放以來,雷鋒精神蘊含創新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激勵全省干部群眾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四千四萬”“三創三先”的追求中,一批批模范先進人物和集體,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攻堅克難,推動全省經濟實現了“由農到工”“由內到外”“由大到強”的三次蝶變。

吳仁寶(右)與鄉親在一起收稻。王廣林攝

吳仁寶(右)與鄉親在一起收稻。王廣林攝

“樣樣工作爭第一!”憑借這樣的精神,秦振華帶領張家港書寫了敢搶敢拼創奇跡的“奮斗史詩”。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幾十年如一日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把華西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貧困小村,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天下第一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新時代弘揚雷鋒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導推動新時代學雷鋒活動不斷拓展內容、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全省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典型競相涌現,一批又一批的雷鋒式先進集體和模范人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為新時代偉大變革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在島上升國旗。

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在島上升國旗。

32年矢志不渝,民兵王繼才是“開山島上活雷鋒”——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他孤獨堅守,把生命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島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見證他的堅定誓言:“守島就是守國。”

趙亞夫(右)指導農戶種植草莓。萬程鵬攝

趙亞夫(右)指導農戶種植草莓。萬程鵬攝

60年躬耕大地,趙亞夫是“大地活雷鋒”——退休之后,他來到鎮江最窮的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投身農業科技興農富農一線。“正是在看了《雷鋒》這部電影之后,我才寫的入黨申請書。”趙亞夫動情地說,“我就是一個以雷鋒為榜樣、退休之后到農村為農民服務的老志愿者!”

“八一勛章”獲得者錢七虎、“最美奮斗者”崔根良、“改革先鋒”葉聰、“公安楷模”李樹干……“雷鋒”早已不局限于個人,而是化作時代的璀璨群像。在江蘇大地,無數人沿著時代發展的脈絡,傳承雷鋒精神、弘揚時代新風,成為一顆顆種子,把雷鋒精神廣為播撒。

人人可學,人人可為

雷鋒精神播種生根開枝散葉

1995年10月,一篇名為《莫文隋,您究竟是誰?》的報道,刊登在南通《江海晚報》上。一位自稱“莫文隋”的人,多次匯款幫助當地貧困學生,感動全城。

除了南通“莫文隋”,還有連云港“葉欣仁”、江陰“炎黃”、張家港“張聞明”……一個個做好事不留名的普通人,在江蘇不斷涌現,他們是誰?

其實,“莫文隋”就是莫問誰、“炎黃”就是炎黃子孫、“張聞明”就是張家港文明、“葉欣仁”就是熱心人。他們是一群人的化身,也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雷鋒。

雷鋒雖然走了,但60年來,無數個可感可觸的“身邊雷鋒”在江蘇大地涌現。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這些與雷鋒具有同樣精神內核的普通人,用行動續寫“雷鋒日記”,讓雷鋒精神不斷在江蘇大地播種生根、開枝散葉。

“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在日記中,雷鋒這樣深情地寫道。在短暫的一生中,雷鋒表現出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熱愛。一代又一代江蘇兒女,也同樣彰顯忠誠堅定的信仰底色,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理想價值深深熔鑄于血脈之中。

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新四軍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長眠于此。烈士李云鵬的妹妹李愛云,為82位“英雄哥哥”守陵已有54年。日復一日地堅守這片紅色熱土,信念如磐、無怨無悔,她說:“學雷鋒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將一直堅守下去!”

海安赴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是致力脫貧攻堅、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模范群體。35年來,他們走進云南寧蒗,用教育潤心啟智,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成為當地人最尊崇的“海安舅舅”。在寧蒗寧海民族中學,豎立著一座“江蘇海安老師支教紀念碑”,紀念碑雖然不到2米高,卻早已聳立在當地人民心中,成為跨越山海的民族團結豐碑。

“心里永遠裝著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服務人民、助人為樂是雷鋒的寶貴品格。在江蘇,同樣有千千萬萬人選擇獻出點滴愛心,為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句座右銘增添時代的溫度。

今年是揚州江都巡特警大隊“365”學雷鋒中隊成立的第十個年頭。10年時間,他們續寫32本新時代“雷鋒日記”,自發捐款近80萬元,資助190多名困難群眾;以幾百人帶動數千人,將志愿服務發展到全社會。大隊長王嵩說:“學雷鋒不是口號,也不是3月刮的一陣風,而是我們多年來一貫的堅持與習慣。”

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院長李銀江,2017年退休后,和妻子一起把家安在了敬老院,與老人同吃同住,成為不拿工資的專職敬老院院長。他說,“敬老院就是我的家,在我有生之年,能為老人服務一天,我就服務一天。”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敬業奉獻是雷鋒的高尚情操。對于千千萬萬的江蘇人而言,“一人一崗,一生一事”就是自己對“雷鋒命題”的答案:如同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擰”在哪里就在哪里閃閃發光。

30多年緊盯生產一線、參與技術改造項目500多個、攻克重大技術難題約50個,常州的鄧建軍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行業技術的領跑者,讓外國專家發出“中國工人了不起”的贊嘆。

“要做有知識、創新型石油工人”,這是揚州的創新型技能大師田明嘴邊常掛著的一句話。從一名普通的試油工,到中石化技能大師,他30多年如一日,矢志科技攻關,勇于創新創造,先后完成發明創造成果92項,為國家創造了過億元的經濟效益。

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我愿做高山巖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風雨中——艱苦的斗爭中鍛煉自己。”銳意創新是雷鋒的進取精神,激勵著江蘇兒女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自強不息的奮斗姿態,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作為“奮斗者”號的總設計師,葉聰參與并見證了我國載人深潛事業從無到有、由淺入深,一步步躋身國際領先水平的全過程。在“時代楷模”崔根良的率領下,亨通集團依靠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突破核心技術,擺脫對國外的技術依賴,實現了全球每五公里光纖就有一公里“亨通造”。

艱苦奮斗是雷鋒的優良作風。攻堅克難、埋頭苦干,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后來者不改初心,砥礪前行。

“寧可臟一人,服務千萬家”,徐州下水道四班就是這樣一群樸實樂觀的人。不怕臟、不怕累、不怕險,這個組建于1970年的班組,櫛風沐雨50多年,默默守護著城市的地下血脈。

連云港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聯合附近的荷花社區近日開展為民義診活動。朱先明李偉攝

連云港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聯合附近的荷花社區近日開展為民義診活動。朱先明李偉攝

南醫大二附院“心佑工程”團隊無數次走進青海、西藏、新疆、貴州、四川等地,為當地先心病患兒實施免費手術。團隊負責人李慶國說,“大家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前往基層進行義診篩查,有時一天篩查多達2000人,長時間戴著聽診器,許多醫生耳朵被磨破了,嗓子也喊啞了,卻沒有一個人放棄。”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雷鋒的這段話,留給后來者思索和啟迪:如何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個綻放在江蘇大地上的凡人義舉,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作出了對這一個個問題的最好回應,成為新時代雷鋒精神生動、有力的注解。

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雷鋒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彰顯它的意義和價值;正是在這樣的踐行中,雷鋒精神春風化雨,牢牢扎根江蘇大地、融入時代生活、走進人們心靈、引領社會風尚。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書寫新時代雷鋒故事

把學雷鋒活動作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江蘇不斷拓展內容、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將學雷鋒活動常態化、長效化,使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形成人人熱情參與學雷鋒活動、人人自覺踐行雷鋒精神的生動局面。

“我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聽著雷鋒的故事、唱著學雷鋒歌曲長大。”淮安市洪澤區水上百合志愿者協會黨支部書記鄧紅說,協會至今累計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900余場次,募集公益資金550余萬元,受益群體5000余人次,大家立志要做洪澤湖畔“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志愿紅”成為江蘇大地最美的風景。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注冊的志愿者2200多萬人,累計記錄志愿服務時長15.5億小時,共有志愿隊伍10.6萬個、志愿服務組織4400多家。

團省委2021年發起實施的“夢想改造+”關愛計劃,已為全省困境青少年建成“夢想小屋”10794間,實現3.2萬名志愿者結對幫扶。

青奧會兩萬名賽會志愿者擁有了共同的名字“小青檸”。萬程鵬攝

青奧會兩萬名賽會志愿者擁有了共同的名字“小青檸”。萬程鵬攝

2014年,第二屆青奧會在南京舉辦,青奧會志愿者“小青檸”的青春活力和真誠服務,深深刻印在世界各地參賽隊員和觀眾的腦海里。當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青奧會志愿者”回信:“作為志愿者,無論是在臺前還是幕后,無論是迎來送往還是默默值守,都可以在這場青春盛會中展現自己的風采。”

近年來,江蘇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持續發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2021年3月5日,新修訂的《江蘇省志愿服務條例》正式施行,全國第58個“學雷鋒日”成為首個江蘇志愿者日。條例鼓勵企業和其他組織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新增創新性“時間儲蓄”制度,在全國率先將“志愿服務回饋制度”法定化。

同時,各地推動學雷鋒活動特色品牌打造、平臺建設,著力推出一批有特色有新意的品牌項目、活動載體,讓學雷鋒志愿服務影響力不斷擴大。

作為全國首家好人主題公園,“徐州好人園”里,靜靜矗立著10批35座好人塑像,讓先進典型更加可親可感,讓市民從身邊榜樣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南通市在1997年3月5日把“學雷鋒日”同時定為“學莫文隋日”。

連云港連續13年推出“港城葉欣仁(熱心人)”上榜人物。

打造“志愿之城”,南京已擁有“小青檸”“紫金草關愛行動”“和平使者”等國際志愿服務品牌。

全省學雷鋒活動常抓常新,不斷煥發生機活力,學雷鋒活動伴隨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蓬勃開展,有力推動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設“南通現象”、連云港“一群好人、滿城春風”、江陰“志愿者之鄉”、張家港“全國文明城市標桿”等具有全國影響的特色品牌。

以一個人帶動一群人,持續推動學雷鋒活動在全省蔚然成風。從2015年開始,江蘇每年向社會公布10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10名崗位學雷鋒標兵,覆蓋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條戰線。每年開展一次推選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活動,作為大力弘揚志愿精神、培育特色志愿文化、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的重要舉措,讓人們真切感到典型就在身邊、榜樣就在眼前。

“走在前、作表率”,廣大江蘇黨員身體力行,更加自覺地追隨雷鋒的腳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熱忱為群眾排憂解難,以學雷鋒的模范行動帶動和影響群眾。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組建覆蓋全省的117支共產黨員服務隊,3100余名隊員廣泛開展“五大服務”。其中,如東退役軍人共產黨員服務隊退役不褪色,24小時隨時保持“備戰”狀態,39年如一日照顧烈士父母,兩次登上“中國好人”榜。

近年來,省級機關各部門單位認真落實“與基層群眾在一起”志愿服務機制,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深化推動崗位學雷鋒活動的重要抓手,積極開展各項為民利民便民志愿服務。

在廣大江蘇青少年心中,“雷鋒叔叔”更是一面旗幟、一支標桿、一股榜樣力量,激勵、培養了一代代追“鋒”者。

南通金沙小學五(2)班雷鋒中隊,一屆又一屆的少先隊員都把“雷鋒”當“偶像”,在日常生活中奉獻愛心,帶動更多“小小紅馬甲”活躍在各類志愿服務中。當年雷鋒中隊成立時擔任輔導員的劉飛老師動情地說:“60年前,雷鋒精神鼓舞了我,我成立了雷鋒中隊;6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高興地看到,學雷鋒仍是時代的主旋律,雷鋒精神是永恒的。”

2日,南京市鼓樓區下關街道新民門社區開展“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時代新人”學雷鋒日系列活動。譚可昕攝

2日,南京市鼓樓區下關街道新民門社區開展“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時代新人”學雷鋒日系列活動。譚可昕攝

青春的腳步,追隨榜樣前行。疫情期間,無數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小區、街頭、路口,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協助開展核酸檢測,用責任擔當匯聚成戰勝疫情的青春力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更好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不斷發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力量。

在我們的精神星空,雷鋒精神將永放光芒。這顆永不磨滅的恒星,讓信仰天空更遼闊,讓精神畫卷更絢爛,讓心靈追求更高遠。

(除署名外均為省委宣傳部供圖)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星欣 吳雨陽

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力量。”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更好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不斷發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指明了方向。

“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在全體中國人的心中,3月里不僅有和煦的春風,還有一個暖心的名字:雷鋒。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在短暫的22歲生命中,把全部青春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用滿腔熱血和無私奉獻,成就一種精神,成為一座豐碑。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向全國人民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至今已有整整60年。6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祖國大地天翻地覆、日新月異,而雷鋒的青春模樣在人們心中卻從未遠去,雷鋒精神在歲月的長河里歷久彌新,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靈。

雷鋒精神永不褪色,青春坐標跨越時空。愛黨愛國是雷鋒的堅定信念,助人為樂是雷鋒的寶貴品格,敬業奉獻是雷鋒的高尚情操,銳意創新是雷鋒的進取精神,艱苦奮斗是雷鋒的優良作風。雷鋒精神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脈相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雷鋒精神作為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綻放著新的光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澎湃強勁的精神動能。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60年來,一代代江蘇兒女在雷鋒精神的鼓舞下投身奉獻祖國、服務人民的偉大事業,涌現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產主義戰士王杰、“張家港精神”塑造者秦振華等榜樣人物,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設“南通現象”、連云港“一群好人、滿城春風”等特色品牌。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人民楷模王繼才、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等為代表的江蘇人,把賡續雷鋒精神與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等結合起來,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更好“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新時代弘揚雷鋒精神,就要不斷賦予雷鋒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融入廣大干部群眾的實踐,轉化為人們豐富精神世界、提升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的強大力量。黨員干部要帶頭學雷鋒,做到心懷“國之大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熱忱為群眾排憂解難。全社會要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風氣,用凡人微光點亮人間大愛,讓“干一行愛一行”點燃發展引擎。青少年也要抓穩雷鋒精神的“接力棒”,學史愛黨、學史愛國,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中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祖國的明天充滿希望。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將雷鋒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為實現中國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新華日報評論員)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