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生產車間
殷殷囑托,飽含關愛和期許。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為我們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新江蘇的宏偉藍圖。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江蘇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37萬億元躍升至2022年的12.29萬億元,連跨7個萬億級臺階。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江蘇切實擔負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重大責任,接續奮斗、砥礪奮進,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今天的江蘇,“經濟強”的基礎更厚實、實力更彰顯,高質量發展步伐更堅定。
夯實經濟“壓艙石”,
“看家本領”更高強
回望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江蘇始終以發達的實體經濟為全國“添光”:以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扎實錘煉實體經濟這一“看家本領”,勇做中國經濟的“壓艙石”: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13.7%、全球近4%。
夯實實體經濟,接續向上突圍,江蘇肩負使命,倍感榮光。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后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是徐工集團。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
堅守實體經濟,成為江蘇的堅定選擇——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脊梁,是江蘇的重要根基,向“新”出發,積極轉型,制造“大塊頭”不斷“起舞”。
“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是徐工劈波斬浪、勇立潮頭的最大動力。”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裝備工藝工程師陳亮回憶,當時總書記來到車間,察看智能生產線,而他就站在工位介紹智能擰緊系統。幾年來,陳亮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團隊成功攻克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關鍵技術,“如今,百余臺徐工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走向市場,在風電、石化等領域打破外資品牌主導格局。”
實體經濟,不僅具有強大韌性,還有強大的“可塑性”。向“數”而行,江蘇不斷激活發展的“關鍵增量”。
多條生產線高速運轉,車間顯眼處豎立著一塊模具制造中心MES看板,可直觀地看到訂單進度等關鍵信息……這是江蘇新程汽車工業公司發力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生動場景。公司總經理顧煉說,公司堅定走“機器人+智能制造”道路,已完成產值60多億元。
在江蘇儀征數據中心,近30萬臺服務器高速運轉。作為目前騰訊在華東地區最大的自建數據中心,將輻射帶動江蘇及長三角地區產業數字化升級。
代表全球制造業智能化和數字化最高水平的“燈塔工廠”,目前全國有50家,江蘇占9家、居全國第一。截至2022年底,江蘇累計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38家、智能車間1979家,“上云”企業近40萬家,數字經濟規模超5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11%。
更大力度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今年,江蘇要啟動實施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工作,1萬家企業完成改造任務。
近年來,江蘇舉全省之力,打造了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集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江蘇占10席。當前,江蘇還在強化先進制造業集群分類建設,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支柱。
實體經濟“根深葉茂”,少不了持續的政策滋養。今年1月16日,江蘇率先出臺“42條”政策措施,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車間工廠,生產線運轉不息;港口碼頭,貨船來往繁忙。當下的江蘇,“復蘇”氣息撲面而來。
勾畫發展“同心圓”,
協調發展更均衡
長江東流,江蘇橫跨南北。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不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今天,南北交往的天然阻隔逐步打通,生產要素跨江流動充滿活力。
張靖皋長江大橋、海太長江隧道正在快馬加鞭建設。目前,江蘇已累計建成過江通道18座、在建9座,“十四五”末將基本實現隔江縣市間均有過江通道。
徐宿淮鹽、連淮揚鎮、鹽通高鐵、連徐高鐵……近10年來,一條條高鐵相繼通車,蘇中及蘇北地區高速鐵路網實現突破。省鐵路辦副主任朱培德說,“軌道上的江蘇”主骨架基本形成,賦予后發地區跨越式發展的絕佳機遇。
打破低梯度地區的“位置鎖定”,在更高層次上統籌區域協調發展,重構我省經濟地理版圖。
入駐企業588家,總投資達663.99億元。經過多年發展,蘇宿工業園區已成為我省南北共建園區的“領頭羊”。
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一座座跨越行政區域的產業園在蘇北大地迅速成長。省發改委相關人士說,截至2021年,我省南北共建園區45家,累計入園企業超1700家,實際利用外資超過40億美元,帶動就業70余萬人,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當地平均水平,基本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長率。
從推進產業、財政、科技、人才自蘇南向蘇北的“四項轉移”,到建立蘇南與蘇北掛鉤幫扶的“五方掛鉤”機制,到打造提檔升級的南北共建園區和“科創飛地”,再到發力“1+3”重點功能區建設——近年來,蘇中蘇北積蓄起磅礴的內生動力,完成“外部輸血”到“自我造血”的嬗變。
融合城與鄉,是江蘇做好統籌協調“大文章”、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的具體實踐。
2019年,南京市高淳區、溧水區,常州市溧陽市、金壇區以及無錫市宜興市組成的寧錫常接合片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以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我省加快探索“富庶之城”和“魚米之鄉”融合的江南實踐,一幅城鄉交融、美美與共的絢麗畫卷徐徐展開。
在我省新型農村社區,廣大村民既住上了美觀舒適的好房子,又擁有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較好的就業發展空間。在“都市里的村莊”和“有田野的都市”里,處處可見江蘇“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2022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1∶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
一體化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近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出爐,探索跨區域的資源和空間利用新模式。“萬事俱備、東風已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
現代化的港口
奏響奮進“新樂章”,
創新驅動更強勁
“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提出殷切期望。
近年來,江蘇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高質量發展長效機制。
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是創新成果的“策源地”,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從2019年遴選第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項目開始至今,我省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全力支持紫金山、太湖、鐘山實驗室承擔更多戰略任務。
今年剛開年,紫金山實驗室陸續發布“網絡空間內生安全試驗場NEST2.0”“國內首款內生安全200GDPU芯片”“智能網聯汽車內生安全網聯系統T-BOX”等重大創新成果。
在我省各個創新平臺里,各種基礎研究和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越來越多高能級創新平臺載體紛紛“起飛”。
“創新平臺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質創新資源的主要承載機構,能最大限度地攻關技術、最具效率地擴散創新、最大力度地支撐產業。”江蘇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說。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江蘇大力推動現代化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江蘇每年組織實施百余個前沿領域和前瞻技術攻關項目,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0.4件,全國15.1%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制造”。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升空,到“奮斗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下海,再到“北斗”“嫦娥”“天問一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江蘇充分發揮高端人才作用,積極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
2022年全省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400萬人,研發人員達108.8萬人,在蘇兩院院士達118人,來自江蘇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創新“排頭兵”,奮力在關鍵領域和“卡脖子”之處狠下功夫。
面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江蘇創新路徑,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近年來,江蘇啟動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為爭創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奠定堅實基礎。目前,我省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總數達19家,居全國第二,其中依托高新區建設的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18家,居全國第一。
科技進步成為推動江蘇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左右,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擴大發展“朋友圈”,
改革開放有活力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是江蘇經濟發展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
發展環境好、政務服務優,“不見面審批”已成江蘇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幾年來,江蘇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面向未來,還將進一步把“放管服”改革作為破難題、育先機的關鍵一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10年來,我省相繼出臺多份政策文件,以更具針對性、操作性的政策舉措,全力穩住、擴大外資基本盤,為外資企業在江蘇扎根發展添信心。
新年伊始,外資企業紛紛“加碼”江蘇。1月12日,博世集團宣布在蘇州投資超10億美元,打造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和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當天,總投資20億元的太古可口可樂昆山項目簽約落戶,成為其迄今在我國最大的單筆投資。
“南京是我們全球業務最重要的板塊之一。”德國菲尼克斯電氣集團執委會委員、首席運營官德克·戈利策說,公司在南京深耕30年,布局了7家獨資公司和1家合資公司,今年2月又投資1.5億美元。
開放是江蘇的鮮明標識。2012年至2021年,全省進出口總額從34598.2億元增長到52130.6億元,居全國第二位;2022年全省實際使用外資305億美元,規模居全國首位。
規模增長的同時,結構更加優化。江蘇一般貿易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012年的36.32%上升到2022年的57.4%。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392家投資落戶江蘇,高技術產業吸收外商投資占比從2012年的13.6%上升到2021年的24.4%。
開發區是開放型經濟主陣地。江蘇省級以上開發區以全省10%的土地,創造了全省50%的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的固定資產投資、70%的規上工業增加值、80%的實際使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90%的1億美元以上的工業外資大項目集中在開發區。
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能級載體的穩步發展。2月,蘇州開放創新發展投資情況說明會在新加坡舉行,一批合作項目簽約。截至2022年,中新兩國合作共建的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評中摘得“七連冠”。
自貿試驗區,在推進更高水平開放中發揮著引領作用。2019年8月,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3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完成外貿進出口1.65萬億元,累計實際使用外資67.2億美元,累計探索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96項,先后落地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百余個。
“雙向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2022年,江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49萬億元,占全部進出口比重提高到27.4%。江蘇探索出境外園區“重資產投資運營”和“輕資產管理輸出”兩種模式,已在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有7個國家級和省級境外園區。
開放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后,南京海關相關人士表示,2022年,南京海關共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8.75萬份,簽證出口貨值323.96億元,居全國各海關首位。同期,江蘇企業享惠進口RCEP貨值135.36億元。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不負總書記諄諄囑托,江蘇,這一方充滿希望的土地,必將持續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的篇章!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梅劍飛 王夢然 沈佳暄 姚振宇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