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深切關懷、殷切期望。黨的十八大以來,每逢關鍵時期、重要節點,總書記都親自為江蘇指航定向,三次親臨江蘇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8500多萬江蘇人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一步一個腳印將總書記擘畫的美好藍圖化為現實。讓我們走近部分住蘇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看看他們把怎樣的發展答卷帶到北京,聽聽他們要向總書記說說什么心里話。
南瑞集團有限公司(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國電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冷俊委員:
自立自強 勇攀高峰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頂著夜色來到江蘇產研院,聽取研發工作介紹、了解產品性能、詢問產業前景。總書記指出,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四個對接”為我們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指明方向。多年來,南瑞集團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站在能源電力行業技術前沿,引領并推動我國電網技術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
我們聚焦國家能源戰略需求,開展支撐能源轉型原創理論研究,形成能源的信息物理社會系統研究框架;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攻克大電網安全穩定、特高壓輸電、新能源消納等領域“卡脖子”技術,126項成果獲國際領先評價;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雙百”“科改”契機,持續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
我們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近3年企業經營業績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繳納稅費近90億元;發揮特高壓裝備、智能電網產業“鏈主”引領作用,帶動上下游6000余家企業共贏發展。
我們將自立自強、勇攀高峰,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向總書記交上更加優異的答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副院長王立峰代表:
把論文寫在國之重器上
作為一名從事基礎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切實感受到國家對科技發展和科技工作者的關懷與期待,這讓我們在科研路上腳步更堅定,更有信心,更有盼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為基礎研究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近年來,我國創新體系持續完善、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著一定差距,尤其是一些“卡脖子”技術、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突破制造業“卡脖子”技術,需要源頭上的基礎理論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源頭創新研究者深度參與。從基礎研究到成果產業化,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基礎研究投入和評價、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創新機制,真正做到“頂天立地”做科研。
我一直從事微納系統動力學和飛行器結構動力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深知從事基礎研究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破解各項難題,也深知基礎研究對助力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難題,將論文寫在國之重器和尖端科技上,是指引著我奮勇前行的方向,我們將繼續大踏步走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大道上,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寫下不負時代的答卷。
江蘇恒順集團有限公司新品車間主任、生產管理部部長林田中代表:
讓鎮江香醋香飄更遠
2014年12月13日,總書記在鎮江視察時,殷切寄語“鎮江很有前途”。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我牢記總書記囑托,積極傳承古法釀醋這一非遺工藝,在守正創新中讓鎮江香醋“香”名遠揚。
總書記強調,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如何發揮自己的技能優勢和技術特長,培養更多的青年工匠?我依托林田中技能大師工作室這個平臺,組織食醋制作工開展技術練兵、技能競賽,向他們傳授技藝,培養了數十名食醋制作高級技師、技師及200余名高級工、中級工。
這次來北京前,我向老代表趙亞夫、聶永平“取經”學習,他們告訴我,要把鎮江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斗取得的新變化、新成就帶上會。
今年全國兩會,我準備就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出建議,把一線技能人才關于加強技能培訓、提升技能等級等方面的心聲帶上會。
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岐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永代表:
請總書記給我們的答卷打打分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來到賈汪,賈汪干部群眾深受鼓舞。這幾年,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取得很大成績。這次,我要把賈汪發展答卷帶上會,請總書記給我們評評卷、打打分。
知道我要來北京開會,鄉親們提了很多意見建議。他們要我把村里這幾年的大變化告訴總書記。有位80多歲的老人感慨:“不敢想也想不到農村會有這樣大的變化!”自來水、天然氣、水沖廁所,家家戶戶用上了。柏油路鋪到家門口,晚上出來散步,路燈是通亮的。整個村莊變美了,有公園,有廣場,還有禮堂。這些變化都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所以大伙希望通過我,把這些話帶給總書記。
農民現在最期盼的不光是提高生活水平,也關心富裕后的精神文化生活。總書記視察徐州馬莊村時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我們為了豐富農民群眾生活,發動群眾搞“草根秀”“百姓大舞臺、有才你就來”,大家參與積極性很高。
推動鄉村“五大振興”,組織振興最要加強。總書記視察馬莊時強調,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各個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職能。這方面,我體會很深。沒有一個好的班子、隊伍、帶頭人,沒有好的思路、務實的作風,發展就可能出問題,所以要把組織振興、把黨建引領放在最首要位置。這是我要建議的,也希望國家繼續加大對鄉村投入力度,讓農民能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民盟南通市委會主委、南通市副市長劉洪委員:
扛起“四敢”擔當 真抓實干銳意進取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南通視察,點贊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我們倍感親切、備受鼓舞。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南通以實際行動交出一份提振人心的答卷。我們積極搶抓國家戰略疊加機遇,經濟總量歷史性突破萬億元大關,所轄縣(市、區)全部躋身全國百強;錨定“一樞紐五城市”主攻方向,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通州灣新出海口等重大戰略工程全面起勢,“南通‘好通’”優勢更加明顯。
我們縱深推進長江大保護,率先落實長江禁捕退捕要求,“化工圍江”一去不返,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態修復成為全國樣板;PM2.5平均濃度降至25.9微克/立方米,全省最優;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滄桑巨變”實踐更加生動。
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諄諄教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93、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保障擴面提質,教育現代化水平全省領先,“生活幸福”底色更加鮮亮。
新征程上,我們將充分發揚“四敢”精神,真抓實干、銳意進取,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南通新實踐貢獻更大力量。
南通市中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濟萍代表:
牢記囑托 展現民企新作為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通時,稱贊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對我們民營企業來說,這是巨大的鼓舞,更是有力的指引。
身處南通這座城市,我深切感受到南通在積極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支點作用,勇當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過程中所創造的山海巨變。作為一家南通本土民營企業,中天科技始終將理解好、把握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弘揚先賢精神,專注先進制造業,深耕新能源、海洋、通信、電力等主營產業,主營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及地區,為1.6萬余名員工提供穩定就業平臺。同時,我們持之以恒履行社會責任,在教育、環保、抗災、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公益支出累計超過2億元。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保持戰略定力,以正確的戰略策略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敢闖敢干敢創新,不斷把企業做大做強。今年,中天科技確立“創新驅動,合規奮進”的經營指導方針,更加注重“以人才成就事業,用事業造就人才”,精準把握國家、社會和市場的創新需求,奮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民企力量。
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主任高德榮代表:
讓好種子種出更多好“豐景”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揚州考察調研,稱贊“揚州是個好地方”。巨大鼓舞催人奮進。牢記殷切囑托,腳踏實地研發更多優新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是我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第一使命。
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我和團隊定下目標: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育什么,國家需要什么就鉆研什么。我們從抗赤霉病育種、弱筋品質改良和耐遲播育種等方面努力破解小麥產業“卡脖子”問題,已育成“揚麥158”“揚麥16”“揚麥33”等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4億多畝,增產糧食150多億斤。
去年我們新研發的“揚麥39”在鹽城東臺實產驗收,畝產788.9公斤,刷新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高產紀錄。“揚麥33”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成為去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產品中唯一的小麥品種。今后我們將繼續攻堅克難,努力培育更多好種子,種出好“豐景”。
眼下春耕春管正是要緊時,履職間隙,我最牽掛的還是家里的小麥試驗田。來北京前,我跟同事、農民朋友交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提高農業補貼效率、加大農業信貸支持力度等,是我們聊得最多的話題。這是他們的期待,也是我最想在兩會上發出的聲音。
致公黨揚州市委會副主委、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委員:
為“好地方”好上加好提供堅實支撐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揚州人民努力把“好地方”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兩年多來,我們圍繞總書記關心的“南水北調”工程,全力做好江都水利樞紐芒稻閘、運鹽閘等配套工程,全面參與東線二期工程設計論證,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圍繞總書記提出的“讓古運河重生”要求,積極做好大運河遺產保護與利用,精心編制揚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方案,建成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積極促進文旅融合,講好運河故事。
聚焦高水平學科建設,揚州大學發揮地方綜合性大學優勢培養高素質人才,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高水平科技創新賦能發展,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多作貢獻,為“好地方”好上加好提供堅實支撐。
我將牢記總書記囑托,在長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廣泛深入走訪調研,為我國教育領域和醫藥衛生領域的改革和發展貢獻政協委員的智慧力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月飛 楊頻萍 方思偉 倪方方 胡蘭蘭 徐睿翔 陳珺璐 統籌 孫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