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對美國進行工作訪問,在與美國總統拜登的會晤當中,兩個人對于當前因被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曝光而沸沸揚揚的“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一事卻只字未提。分析人士指出,面對“北溪”疑云,一個傲慢強硬;一個有苦難言,這不得不說是當下歐洲所處困局的一個縮影。
△美國網友推特帖文截圖
美國欠歐洲一個說法
2022年9月,波羅的海海底向德國輸送俄羅斯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道在系列爆炸中受損,致使甲烷氣體大量泄漏。由德國、丹麥和瑞典三國聯合對此展開近五個月調查后,除確認管道確系人為破壞外,尚未鎖定責任方。上個月,美國普利策獎得主赫什經過深入調查取證后,公布其調查結果:“北溪”管道被炸事件是由美國政客主導,挪威具體實施的。消息曝光后,美國政府極力否認赫什的說法,西方主流媒體集體沉默。令人費解的是事件受害方歐洲國家也無動于衷,甚至同美國保持了相同步調。
△“北溪”管道被炸區域示意圖(圖片來源:社交媒體)
現年67歲的歐洲議會議員米克·華萊士在接受總臺專訪時對相關事件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由于背后有美國的參與,歐洲領導人選擇了沉默。
歐洲議會議員 米克·華萊士: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說,我們需要對該事件開展恰當的調查,我們需要將罪魁禍首繩之以法。但突然之間,她安靜了下來。現如今,歐洲領導人不愿意去調查真相了,因為很顯然,他們懷疑美國人參與其中。
“北溪”管道被破壞后,2022年9月30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明確表示,“這件事也算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有助于歐洲“一次性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分析指出,“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最大輸家是俄羅斯和德國,歐洲在能源、經濟、安全等諸多領域遭受打擊,被迫加深對美國的依賴,更讓俄羅斯失去了一個與歐洲談判的籌碼,而美國成了唯一、直接受益方。
此外,對于美國成為破壞事件最大受益方,瑞典跨國和平與未來研究基金會創始人奧貝里對總臺記者表示,炸毀“北溪”管道是一種針對歐洲的“經濟恐怖主義”。
瑞典跨國和平與未來研究基金會創始人 奧貝里:這不是任何國家都能做到的,這當然是美國干的。他們摧毀“北溪”管道能獲利。首先,這么做能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系,這是他們政策的一部分。其次,美國現在可以向歐洲出售天然氣,據我所知,售價比本土高出3到4倍,所以美國欺騙并剝削了他的歐洲“朋友”,這是一種“經濟恐怖主義”,這是針對朋友和盟友的“經濟戰”。
美國欠歐洲的可不僅是一個說法
除了遭受“北溪”管道被炸造成的多重破壞性影響,俄烏沖突升級一年多以來,歐洲還被美國裹挾對俄羅斯實施多輪能源制裁。然而,制裁并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反而令歐洲國家陷入能源短缺、物價高企的困局。這早已不是美國給個說法就能了解的事情。
法國智庫學者帕特里夏·拉隆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歐洲人不得不去很遠的地方又花高價把俄羅斯的天然氣買回來。
法國智庫學者 帕特里夏·拉隆德:目前,歐盟對俄羅斯的這些制裁措施并沒有起到什么好效果,我們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因為俄羅斯將天然氣賣到了其他地方,而我們又花高價買回來,這樣的局勢真的讓人很無奈。
另外,英國《金融時報》去年底報道的一組數據不啻在給歐洲打臉:歐洲正從俄羅斯進口創紀錄數量的海運天然氣,去年1月至10月,歐洲通過大型油輪運輸的俄羅斯液化天然氣進口較2021年同期增長超過40%。這充分說明,歐洲無法完全擺脫對俄的能源依賴。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兩周前,全球高規格安全政策論壇,也被譽為觀察歐美關系走向“風向標”的慕尼黑安全會議舉行,有意思的是,俄羅斯的缺席和“北溪”管道被炸在西方與會政客眼里“選擇性失明”,無人問津。
雖然歐洲政客噤若寒蟬、畏首畏尾,但是歐洲民眾卻是眼里不揉沙子。歐洲多地民眾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游行。據報道,最大規模的抗議發生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附近,該基地是美國駐歐洲空軍總部所在地。
△美駐歐空軍總部外抗議示威人群及要求美軍撤離的標語(圖片來源:路透社)
參加了抗議示威的德國聯邦議院前基民盟議員于爾根·托登霍夫認為,如果赫什的報道屬實,這將導致北約的終結。
德國聯邦議院前基民盟議員 于爾根·托登霍夫:西摩·赫什是一名非常厲害的記者,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么這意味著美國對德國犯下了戰爭罪和恐怖行徑,這將是德美友誼的終點,也是北約的終結。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有一句名言:“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相信歐洲人對這句話會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