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馬忠明(左) (受訪者供圖)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馬忠明一年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田間地頭度過的。他關心土壤,關心種子,關心糧食安全。他將種子比作“芯片”,認為只有從源頭抓起,才能夯實糧食安全的大根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馬忠明提出,用科技“護航”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馬忠明是甘肅省民勤縣人,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因地勢原因,水資源對于民勤縣的人民來說十分重要。
1989年碩士畢業以后,馬忠明便回到家鄉,多年來一直從事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和節水農業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并成為了節水農業專家。
常年奔波在西部農業一線,馬忠明深知種子的重要性,一個新品種的推廣種植,有時能增收5%。“對于農民來說,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馬忠明說。
2013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馬忠明的提案多數和農業有關,尤其是種子。
2021年,他提出的建立完善的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的科研和技術體系,培育優良種質資源,突破制約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的這一“瓶頸”的提案被全國政協重點督辦,進行二次跟蹤,并在甘肅、山西等地調研。
2022年,他呼吁將“酒泉市國家級種子產業示范園”建設納入國家種子產業發展專項規劃中。
甘肅酒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瓜類、花卉制種基地。馬忠明說,目前當地正在努力推進此事,今年相關的規劃已經通過了中期評審。
2022年8月,馬忠明到甘肅張掖了解玉米制種產業時,當地一名玉米制種從業者特地找到他,交給他一份材料,里面寫著當地制種產業面臨的一些困境。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寄托。”馬忠明說,此后他走訪了當地的多家企業、農戶等,發現張掖雖然是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但經過幾十年發展,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他發現,玉米制種工序繁多,需要精細化操作,要求比較高,但當地農戶畝均玉米制種純收入只有1780元左右,長期下去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可能就會受挫。
造成農戶收入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馬忠明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地機械化程度低,玉米制種基本以生產和銷售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短、效益低。
另一方面,甘肅張掖發展成為制種基地,得益于當地日照充足、病蟲害少、地處灌區等多方面因素。但他發現,因為玉米制種基地長期連作,局部地區長達30多年,土壤連作障礙突顯,地膜殘留形勢嚴峻,導致土壤理化性狀惡化、病蟲害問題日趨加重。“玉米制種病蟲害種類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種增加到73種。”馬忠明說。
今年再次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馬忠明便提出了關于加快河西走廊玉米種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提案。
“愿意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要想提高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就得增加農戶收入。”馬忠明認為要加大農業機械化水平,建立高標準化農田,配套節水設施,加大渠系、水肥一體化設施,推進農業現代化,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應加大科技投入,科學育種,解決當下面臨的一些困境。
為此,馬忠明建議啟動甘肅國家玉米制種基地二期建設工程,同時建立高標準種子制種繁育基地和種業產業園,用科技“護航”種業培育,集中力量解決藏糧于種、藏糧于地、藏糧于水的關鍵,構建我國“南繁北擴”玉米種業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