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江蘇唯一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資源”,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蝶變。
春日的潘安湖,碧波蕩漾、蘆葦依依,泛舟湖里,如行畫中。位于湖中央的潘安水鎮,經過近2年時間的休整,也在近日重新開園,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一位徐州市民告訴記者,環境變好了,空氣也變好了,住在附近的居民心情也特別舒暢。
潘安湖曾是徐州市最大的采煤塌陷區,十幾年前,這里荒草叢生,水坑遍地。從2011年起,徐州市賈汪區將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項目,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頭號工程,賈汪區也成為全國采煤塌陷地生態修復的先行區。
徐州市賈汪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科長呂向陽介紹,利用采煤沉陷形成的開闊水面,通過對沉陷地生態修復,環境綜合治理,目前全區采煤塌陷地修復全面完成。
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徐州的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隨著一個個生態修復工程陸續完成,百年煤城蕩滌煤灰,重現河流繞城、湖水映城、山水相融、人水相親的生態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實踐印證。
魚翔淺底不僅是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同樣也可以出現在產業發展的版圖之中。記者注意到,這個池塘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利用太陽能發電;下方水域發展水產養殖,使水域空間得到全方位立體利用,實現漁電雙豐收。
走進江蘇華美熱電有限公司,7000多塊單晶硅高效光伏組件映入眼簾,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和風光互補都在這里得以實現。而在十多年前,這里還是龐莊煤礦。隨著煤炭行情的變化以及產業政策的調整,有著50年歷史的龐莊煤礦,在2015年走到了終點,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熱電廠,這里實現了由“黑”到“白”的蛻變。
江蘇華美熱電有限公司燃運部鐵路班副班長唐甜說,來到電廠感覺整個世界都敞亮了,現在的工作自動化程度是非常高,實現了全封閉作業;再加上環境的改造,現在廠區看起來就更像個景區一樣。
乘著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風口,2017年廠區里又建起了淮海大數據產業園。憑著集約化、規模化的優勢,產業園逐步替代整合徐州乃至淮海經濟區內近千個中小機房,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從千米井下到“數據云端”,煤礦企業的智慧轉身正是徐州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曾以煤城聞名的徐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動煤電、鋼鐵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18家鋼企整合為3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62家水泥企業壓減至15家、222家化工企業壓減至71家、24家燃煤電廠壓減至15家。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以“343”為代表的創新產業集群,正加快構建具有徐州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強產業挺起現代化建設“硬脊梁”。
徐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制造業推進處處長劉奔說,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決心,也為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培育“343”創新產業集群,將工程機械集群打造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2022年,徐州全市123項生態修復工程有序推進,市區PM2.5平均濃度39.5微克/立方米,降低5.5%,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高標準建成美麗幸福河湖230條、農村生態河道1000公里,森林覆蓋率保持全省第一。徐州,這座古韻新風的城市,在生態轉型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一個滿城青秀、富有生態魅力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劉霞 李明洋 徐州臺/徐蕾 李晶鑫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