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的重點工作,“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是其中重要一項,并具體提出“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目標。
到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九年連豐”,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應對復雜嚴峻國際環境、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從總體上看,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較好,我們有能力、有底氣,也有條件應對外部沖擊。但我們也深知,“每一次豐收都特別來之不易”,我國穩定糧食生產仍然面臨一些風險挑戰,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抓緊抓牢糧食生產,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是守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我們現在叫耕地紅線終身責任制,在哪一任耕地紅線突破了,退了休也要追究。這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諄諄告誡。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這也意味著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將牢守耕地紅線提升到全新的政治高度,共同扛穩本地區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政治責任。
到2022年底,我國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10億畝,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全面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的重要抓手和關鍵舉措。2022年10月1日,《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正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有了更高的國家標準,也彰顯了國家“藏糧于地”的決心,同樣也推動百姓由“吃得好”向“吃得優”轉變,這是事關每個人的民生大事。
向良田要糧,也要向科技要糧。當前,無人種田、無人收割等智慧生產方式已大量應用,5G、北斗導航、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服務團隊的加盟,形成了各方支撐糧食生產的合力。去年我國在遭遇極端干旱天氣的情況下,秋糧依然迎來豐收,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物聯網智能灌溉系統、植保無人機、環境災害預警等數字化農業技術的深入應用。
糧食安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要求,全方位,意味著既要打牢種子、農機等物質基礎,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又要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生產和服務主體。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提出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等政策的同時,還首次提出支持開展小麥“一噴三防”,以達到防病蟲害、防干熱風,增粒增重,確保小麥增產。
驚蟄已過,農時催人。春耕備耕已經鋪開,田間地頭,億萬農民正揮汗耕耘促豐收。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守住耕地紅線,端穩中國飯碗,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就一定能在廣袤田野上孕育新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