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1日電(孟湘君 甘甜)2023年3月10日,一則有關中東兩個國家的重磅消息自北京傳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沙特阿拉伯王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布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系。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對話的勝利,
和平的勝利”
三國聯合聲明的字里行間,不僅展示了沙特和伊朗就如何恢復雙邊關系所做的努力,更向中東乃至世界釋放了多重關鍵信息:
聲明宣布,兩國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關于中國支持沙特阿拉伯王國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的積極倡議,沙伊雙方贊賞并感謝中國領導人和政府承辦和支持此次會談并推動其取得成功。
“中方支持”、“中方倡議”、“中方承辦”,沙伊雙方的贊賞和感謝透露出,這不僅是以外交途徑解決國家間沖突的一次成功實踐,更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充分發揮外交斡旋作用的重大成果。
聲明指出,在至多兩個月內,沙特與伊朗將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討加強雙邊關系。
沙特與伊朗在數年的緊張局勢后,同意恢復外交關系。圖片來源: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截圖
劃重點,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及代表機構、互派大使,非常具體的時間點,這說明沙伊復交已不僅僅是談判桌上的構想,而是大步向前跨越,真正落到現實中的行動,雙方關系有望迅速升溫。這更說明中方斡旋之成熟,給予了兩國真正握手言和的充分條件和空間。
聲明稱,三國表示愿盡一切努力,加強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
顯然,沙特與伊朗復交,對中東國家和世界釋放了重要信息,原來越過寒冬,春天就真的來了。兩國“修好”,為實現中東地區和平穩定,增添了更強大的信心與更堅實的力量。惟有和平才能安全,安全才能發展,發展才能強大,而中國,正是促成和平的關鍵一環。
正如三國北京對話閉幕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向記者介紹的那樣,沙伊宣布恢復兩國外交關系,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蕩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
當地時間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對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表示歡迎,并感謝中國促成對話。
當天,阿曼、土耳其、黎巴嫩、伊拉克等多國均發表聲明,對三方聯合聲明表示歡迎。
白宮也對這項協議表示歡迎,但指出伊朗是否會“履行他們的義務”還有待觀察。法國也對這一舉動表示贊賞,稱其支持對話,但敦促伊朗“放棄破壞穩定的行動”。
不過,外媒指出,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10日對此作出回應時稱,“以色列和它的阿拉伯鄰國們關系越好,對所有人就越有好處”,疑似誤把“伊朗”說成了“以色列”。
此前為何斷交?
沙特伊朗“恩仇錄”
一路走來,同為地區主要國家,沙特和伊朗的雙邊關系,可謂跌宕起伏。兩國當初是為何交惡,讓雙邊關系一路下滑,乃至于到了要斷交的地步呢?
事實上,半個世紀以來,沙伊關系一直錯綜復雜:
1979年——
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伊斯蘭教什葉派上臺執政;
遜尼派大國沙特擔心伊朗向周邊輸出什葉派革命思想,兩國關系趨于緊張。
20世紀80年代——
伊朗與伊拉克爆發戰爭;
沙特支持伊拉克,試圖壓制伊朗。
1987年7月——
402名朝覲人員在沙特麥加發生的沖突中喪生,包括275名伊朗人;
伊朗首都德黑蘭爆發抗議,民眾沖擊沙特大使館,有沙特外交官喪生;
沙伊緊張關系升級,險些走向崩潰。
1988年4月——
沙特國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宣布斷絕與伊朗外交關系。
1991年3月——
沙伊復交并就朝圣問題達成協議,但兩國關系依然緊張。
1997年12月8日,德黑蘭梅赫拉巴德機場,時任伊朗總統哈塔米(中右)歡迎沙特官員到訪。
1997年——
哈塔米當選伊朗總統后,努力改善同沙特等海灣國家關系。
1999年——
哈塔米訪問沙特,成為伊朗伊斯蘭國革命后首位到訪沙特的伊朗總統;
沙伊關系回暖。
2003年3月——
伊拉克戰爭爆發,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打破中東地區力量平衡,教派沖突加劇。
資料圖:伊朗阿拉克重水反應堆。
2005年——
伊朗宣布不再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義務;
內賈德上臺后,伊朗稱出于和平目的重啟鈾濃縮活動;
沙特對伊朗擔憂加劇,地區對抗顯露。
2011年——
“阿拉伯之春”爆發,沙特出兵鎮壓巴林反政府示威,試圖阻止什葉派主導的反對派當政后倒向伊朗,并指責伊朗煽動暴力;
美國聲稱,調查發現伊朗“有意暗殺沙特駐美大使”,沙特反應強烈。
2012年——
沙特與伊朗沖突在敘利亞戰場上近乎白熱化;
沙特支持敘反對派武裝,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民兵則向敘政府軍輸送彈藥和援助。
2015年——
沙特率一眾海灣阿拉伯國家空襲也門,打擊親伊朗的也門胡塞武裝;
2015年底——
沙特牽頭組建伊斯蘭反恐軍事聯盟,將伊朗拒之門外。
當地時間2016年1月2日,伊朗示威者沖擊沙特駐伊朗大使館。
2016年1月2日——
沙特宣布處決47名犯有恐怖主義罪行的囚犯,包括知名什葉派宗教人士奈米爾;
憤怒的伊朗示威者沖擊沙特駐伊使領館,放火焚燒建筑。
2016年1月3日——
沙特責令伊朗外交人員48小時內離境;
自此,沙特決定與伊朗斷交。
推動兩國言和
中國愿做“和平使者”
縱觀近半個世紀的風云,沙特與伊朗的歷史糾葛,是多重因素疊加激蕩造成的。
從地緣政治層面來看,沙特常與伊朗爭奪地區話語權,將其視為對自身安全的威脅,并高度警惕伊朗核項目的發展,多次出手削弱其地區影響力。
而且,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后,伊朗與沙特分別支持敘總統巴沙爾和敘反對派,雙邊關系進一步惡化。
從宗教層面來看,兩國一個為什葉派主導、一個為遜尼派主導,且都擁有強大的宗教影響力,教派矛盾難以調和。
從經濟層面來看,兩國均為資源出口型國家,經濟結構類似,彼此經濟依存度低。沙特還擔憂,西方如解除對伊朗制裁,其將迅速崛起,成為自己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資料圖:2015年4月16日消息,沙特聯軍坦克攻擊也門胡賽武裝據點。
由此可見,要使這兩個互為對手的海灣大國從“割席分坐”到“握手言和”,難度究竟有多大!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為中東和平穩定積極呼吁、奔走,為共同化解中東安全挑戰,提供“中國智慧”。
2016年、2018年、2022年,中方與沙特、伊朗之間多次展開高層互訪,傳遞和平與合作的訊息。中方通過大量外交斡旋,為沙伊兩國和解按下“加速鍵”。
202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合作與發展峰會聯合聲明發布。雙方強調,海灣阿拉伯國家和伊朗間的關系應遵循睦鄰友好和不干涉內政原則,尊重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分歧,不訴諸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維護國際和地區安全與穩定。
2022年底,在沙特利雅得召開的首屆中阿峰會上,中方提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阿命運共同體,強調雙方要維護地區和平,實現共同安全。
資料圖:伊朗總統萊希。
而在2023年2月伊朗總統萊希訪華期間,中方再次強調,維護中東穩定攸關地區國家和人民福祉,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經濟發展、保障能源穩定供應至關重要。
正如王毅所說,作為一個善意、可靠的斡旋者,中方忠實履行了東道主職責。我們將繼續根據各國的愿望,為妥善處理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現大國擔當。
他還指出,中東是中東人民的中東,中東地區的命運應該掌握在中東各國人民手中。相信中東各國將進一步弘揚獨立自主精神,加強團結協作,攜手建設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