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繪制好美麗中國畫卷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今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第45個植樹節,陽春三月,春和景明,又是一年播種季。自全國義務植樹運動開展以來,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擔當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者,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關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其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我們要持之以恒,從全局領悟方向,在實處部署工作,以多重切合實際的舉措推動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立足之本。2005年的夏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高瞻遠矚提出這一理念,自此在浙江余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村民們由“靠山吃山”轉變為“養山富山”,在光禿禿的山上植樹還林,辦起“兩山”旅游公司,推動文旅農產業融合發展。如今村強、民富、景美、人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05萬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不僅是余村,我國整體的生態環境保護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從內蒙古草原多區域響應退耕還林還草,到江蘇數個省級“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建成;從昔日亂砍亂伐,到今天春植、夏認、秋撫、冬防全年多形式為植樹盡責。我們從最基本的植樹實踐入手,持續推動新發展理念根植于心、踐之于行。
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持續深入打好環境保衛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聚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從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建成由“一城煤灰半城土”轉為“一城青山半城湖”,到總書記牽掛的太湖碧波萬頃重現,藍藻被有效遏制。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各地都在深入探索建立符合情況的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堅持守護好一泓碧水,呵護好一方凈土。
用好科技力量,深入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積極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既要利用科學技術規劃出綠色發展的藍圖,又要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將綠色經濟駛入發展快車道。目前在代表未來全球競爭力的綠色經濟和綠色技術創新上,中國很多方面已處于世界第一方陣,在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已初步具有全球領先優勢。山西國際能源集團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響應黨的二十大號召,積極與中科院合作低溫預燃燒技術,增加發電機組的靈活性,更精準地為新能源讓路。當下我國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尚處在開局起步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抓實體、增優勢,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用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堅守的行為準則,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望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滿懷信心和期待,讓我們在黨的指引下共同為大地添綠,為藍天添彩。(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