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
3月31日,在美麗的高水河畔,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里翠柏低垂,青松靜穆。抬眼看,高高聳立的紀念碑上刻著" 邵伯保衛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 幾個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為了保衛華中解放區的南大門,千余名先烈在邵伯保衛戰中英勇犧牲。在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中,安葬著20位江蘇省鎮江市揚中籍革命先烈。時隔77年,跨越半世紀,在揚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幫助下,他們終于與親人得以相見……
“抔一捧黃土,我帶你回家”
祭拜現場有這樣一位烈士親人,他在祭拜完后,在烈士陵園內一旁的花圃,用手抓了一把黃土裝入了紅色布袋,打算帶回家鄉揚中。他告訴記者,他的叔叔叫‘柏正貴’,1946年參軍,跟著陳毅部隊來到了蘇北,參與了黃橋保衛戰,后來在邵伯保衛戰中英勇就義。
“因為我叔叔沒有兒子,從小父親就告訴我,我也是叔叔的兒子。要繼承叔叔遺志,不忘初心,干好自己的事情,聽黨話,跟黨走。”柏紀榮一邊撫摸著著紅布袋一邊說,今天把這邊的土帶點回去,也等于把叔叔接回家了,77年了也算可以落葉歸根。他告訴記者, 回去后,他將把這捧黃土安于家長墓葬旁,讓叔叔不再孤單。
“作為后輩,我為我叔叔感到非常自豪,我也將銘記先烈,教育后人,讓他們知道今天這一切的來之不易。" 柏紀榮表示,回去后他也會加入 " 為烈士尋親 " 隊伍,跟揚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一起,讓更多的革命烈士找到家和親人。
“77年終為爺爺奶奶還愿,伯伯您安息”
“大伯,我來看您了!”72歲的趙金坤滿眼含淚的在墓前喊著,并深深鞠了三躬。隨后在墓旁的烈士英名錄中找到了“趙書柏”的名字時難掩激動的心情。“77年了,家里人念了千遍萬遍,我爺爺奶奶最大的遺憾,今天我替他們完成了。”趙金坤說道。
“邵伯保衛戰部分烈士英名錄 " 中記載,趙書柏來自鎮江揚中,犧牲時是一名戰士。“我們家是揚中市新壩鎮新橋片一組的,我伯伯是1923年二月初五出生,是家里老三,當初他在揚中殺了漢奸周星根后就去參加革命了。”據趙金坤介紹,趙書柏是在邵伯保衛戰結束后,清理戰場時被敵人襲擊頭部中槍犧牲的,年僅24歲。
“他是丹北獨立團機槍特務連連長,敵人在角樓上開的槍,據說當時他扛著機槍走在隊伍前面被襲擊的。”趙金坤一邊回憶一邊說道,據爺爺告訴家里人,當時當地百姓自發給趙書柏做了棺材安葬,部隊也通知爺爺趙玉湖去那邊見他最后一面,全家之前只知道葬在揚州,具體位置不明。但是家里人一天沒有忘記他,奶奶為此還哭壞了雙眼。“這次在揚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他,之前家里找過都沒有下文,只能弄了衣冠冢逢年過節祭拜,這下好了以后每年一家人都能團聚。”趙金坤還告訴記者,94歲的小姑母昨天知道找到了三伯趙書柏下落,一夜沒睡,如今看到祭拜視頻才安心。
“素未謀面的烈士哥哥,我這大半生都在懷念你”
“哥,我終于找到你了。”75歲的朱巾蘭老人淚眼婆娑的摩擦著墻上的烈士英名錄,一遍又一遍的確認著一個名字“朱慶年”。對于這個素未謀面的的大哥,他既陌生又不陌生。“媽媽走之前,都念他的名字,我知道她最大的遺憾就是不知道大哥葬在何處。”朱巾蘭情緒低落的說道。他告訴記者哥哥朱慶年是不辭而別的,跟著當時揚中的管司令參加了革命。直到1950年一起同去參軍的朱太高(諧音)歸鄉,一家人才得知朱慶年在邵伯保衛戰中犧牲了。
“記事開始家里每年祭拜都擺一雙他的碗筷,大哥的事情,父親母親不太提,但是兒時記得母親總是偷偷抹眼淚,大一點懂事了知道是想大哥了。”朱巾蘭老人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回憶道,“今天也是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哥哥朱慶年終于找到了,我爸媽在天上也一定很開心的。”
祭祀結束后,他還說,以后每年都會來幾次,帶著家里人。原來自己以及父母所求的天涯,不過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他告訴記者,本來想著帶哥哥回家遷回去,但是看到這么多烈士共同安葬于此,他覺得這種歸宿也很有意義。帶后輩過來,讓他們知道如今的太平盛世是多么來之不易。
據悉,2021年以來,揚州市江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與揚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保持緊密聯系,確定了在邵伯保衛戰中犧牲烈士的20位揚中籍烈士相關信息。拿到名單后,聯合本地相關部門第一時間與各位烈士親屬取得聯系。此次祭掃是揚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以來首次組織烈屬們進行異地祭掃,為做好烈士親屬異地祭掃服務保障,進一步增強烈士親屬的榮譽感、獲得感,樹立緬懷英烈、尊崇烈屬的良好風尚。近三年來,揚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已成功為12名揚中籍烈士尋親。(趙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