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亮出新“顏值”!》
蘇州市首批最美市場評選于日前公示,擬確定8家 “最美菜場”。上榜的菜場中,有的配備了智慧大屏實時監管客流量、菜價、天氣等情況,有的設置了母嬰室、讀書角、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與傳統市場相比,可謂煥然一新。
發展更有質量,幸福更有溫度。近年來,江蘇各地的菜場、農貿市場都在悄悄變美,經過升級改造,徹底甩掉了“臟亂差”的標簽,時尚精致成為了它們的新特點。
市民“小菜籃”,惠及千萬家。城鄉發展日新月異,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菜場的革新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應有之舉。除了蘇州之外,全省各地也在爭相進行菜場的提檔升級,從2017年至2022年,南京完成了300多家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老牌菜市場華麗轉型為新市集,還因各種美食、老字號成為網紅打卡地。民以食為天,“菜籃子”這樁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小事,歷來都是民生工程的頭等大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穩價工作,今年2月,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修訂〈“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推動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告別污水橫流、秩序混亂的舊形象,菜市場的“顏值”提高了,“里子”更要扎實,既要保障菜品供應豐富新鮮、價格公平合理,也要不斷加強管理,提升服務水平,著力在環境改善、業態升級、服務多樣、智慧便捷等各方面全盤發力,體現改革為民的情懷。
繃緊一根弦,農穩家國安。從田間到市場,農業現代化是解決老百姓由吃飽到吃好的根本路徑,只有農業發展得好,才能保障糧食和菜品供應穩中有進。江蘇是農業大省,糧食總產連續9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去年更是創下了753.8億斤的歷史新高,彰顯出充盈大國糧倉的江蘇擔當。近年來,江蘇農業發展的智慧成色越來越鮮明,在先進技術的保障下,各種新優農產品涌現,蔬菜保供能力提升,全產業鏈建設有了長足進步。2023年江蘇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培育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4條超千億級的省級重點產業鏈”“大力培育江蘇精品農業品牌,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清晰,闊步向前。為了不誤農時保春耕,江蘇在農資投入、物流保障、供銷渠道等方面持續發力,暢通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物流水平的提升,菜場的生鮮農產品更加多樣,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豐盛。
錨定小圈子,做足長文章。老百姓的獲得感,來自日常生活中可感可知的便捷舒適。為了給廣大居民構建起熟悉、親切的便民生活圈,目前,我國正在開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而農貿市場就是這個“圈”中連接社區生活的重要紐帶。江蘇擁有7個國家級“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不少城市因地制宜,圍繞菜場探索打造便民生活圈的新路徑,南京將“小修小補”、早餐、快餐等便民業態引入室內,拓展農貿市場功能業態;無錫已建成多個社區智慧“菜籃子”網點,打造“無接觸配送+自助提貨”模式。全省還建設了4600多家銀發助餐點,方便老年人就近解決吃飯難的問題。衣食住行里,孕育著最質樸的期盼,放眼江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探索仍在擴大,不斷泛起漣漪,串聯起居民的美好生活。
人間煙火氣,最是撫人心。家門口的菜場華麗變身,內外兼修,老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穩,手中的幸福握得更牢。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繪|姜向慧
(江蘇廣電總臺我蘇網原創,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