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15日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并在主旨講話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是中方為推動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再次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在開羅中國文化中心“打卡”的埃及青年人到收到中國領導人復信的雅典大學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教授,從伊拉克智庫學者再到意大利新絲路促進會會長,全球文明倡議引發強烈共鳴。一位法國歷史學家曾說過,人類奇遇中最引人入勝的時候,可能就是希臘等國文明和中國文明相遇之時,這是因為中國哲學不僅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強調人與人的關系。當人類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各種危機時,中國發出的真摯呼吁成為“命運交響曲”中厚重的一章。
“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積極貢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古城盧克索享有‘埃及露天博物館’的美譽。2016年1月21日,盧克索迎來了尊貴的東方客人。”埃及文物部前部長曼姆杜哈·達馬提和《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說:“埃及總統塞西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沿著主道參觀神廟時,由我負責解說。兩國元首邊走邊聽,并暢談埃中古老文明的特色,共憶埃中源遠流長的文明交流與互鑒。”
談到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達馬提認為,這一倡議旨在強調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對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讓世界文明百花園變得更加姹紫嫣紅、生機盎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告訴記者:“展望后疫情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埃及,都將加強保護和傳承豐富的文化遺產,并繼續推動國家與地區間的互聯互通。”
“感謝中國積極參與伊拉克重建,給了我們很多經濟援助和技術支持。”撫今追昔,伊拉克智庫“智慧宮”歷史研究院院長塔米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興奮地說起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和中國文明存在許多共同之處,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字和書寫系統,都致力于推進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
在古絲綢之路上,巴格達等歷史名城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見證者。2015年中伊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以來,中國參與的電站、水泥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對改善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貢獻。在此期間,中伊雙方在“文明古國論壇”“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等框架內保持良好合作。塔米米說:“在伊拉克人民看來,中國提出的為世界謀發展、求大同的理念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2月25日,湖南張家界迎來今年首批國際文化旅游交流團。圖為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青年體驗織錦生產。(視覺中國)
近日,習主席復信參加“藝匯絲路”訪華采風活動的阿拉伯知名藝術家代表,鼓勵藝術家創作更多體現中阿友好的藝術佳作,為增進中阿人民友誼作出新的貢獻。突尼斯、也門、摩洛哥、黎巴嫩等國藝術家在看到回信后表示,“阿拉伯國家與中國雖然在地理位置上離得遠,但我們有相近的價值觀,這為共建‘一帶一路’、進一步加強務實合作夯實了基礎。”4月3日,埃及赫勒萬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艾哈邁德·納瓦爾在開羅舉行的“藝匯絲路——中阿知名藝術家采風作品展”暨中阿藝術家對話沙龍活動上表示,文明交流互鑒是增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誼的基礎,“阿中作為不同文明的重要代表,必將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積極貢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以史為鏡、互為鏡鑒,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和希臘都是文明古國,都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創造了輝煌歷史。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說:“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寫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當時古代希臘、古代中國、古代印度等文明都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文化傳統,并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這段話講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2019年11月習主席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同希臘領導人共同倡導文明交流互鑒。隨后,中希雙方積極落實領導人共識,籌建中希文明互鑒中心。今年初,雅典大學哲學與科學史系教授維爾維達基斯等5位希臘學者聯名致信中國領導人,暢談對習主席倡導的文明理念的高度認同,并介紹了中心籌備情況和發展規劃。今年2月,習主席復信希臘學者,并祝賀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收到中國領導人的復信后,希臘學者十分欣喜和感動。維爾維達基斯是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曾多次來中國,中國高校的青年學生對希臘傳統文化研究的熱情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希臘和中國文明的遺產在漫長的歷史中對歐洲、亞洲和全球其他地區的文化產生影響,現在全球文明倡議也有助于人類應對全球化時代面臨的各種危機。維爾維達基斯說,希中文明擁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在“人類通過理性反思來追求和諧”這一點上就有共通之處。他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希臘,哲學都不僅僅是一種以知識為目標的理論事業,而是一種指導我們行為的綜合生活方式。維爾維達基斯表示,希臘人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甚至認為這一理念可以發展為一種全人類的文明模式。
雅典一所公立高中的歷史老師克里薩費斯說,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讓他想到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一理念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關切。多年來,希臘作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國家,與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商貿、文化體育、教育科研等諸多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乘上了中國快速發展的東風。
在維爾維達基斯看來,兩國經貿合作已經取得顯著進展,他希望有更多的交流延伸向戲劇、考古學和藝術史等領域。談及中國與希臘的文化交流,有一個家族三代人接力為之而奮斗的故事非常有意義。2019年11月,習主席在希臘《每日報》發表題為《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的署名文章。文章中寫道,“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致力于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羅念生被雅典科學院授予“最高文學藝術獎”,其子羅錦鱗排演過《俄狄浦斯王》等10多部古希臘戲劇,孫女羅彤同樣致力于希臘文學、戲劇翻譯研究和舞臺實踐,為增進中希兩國人民友誼做出重要貢獻。羅彤和《環球時報》記者談起習主席參觀雅典衛城博物館的場景。當時,習主席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駐足觀看,并提到“止戈為武”的中國成語。羅彤認為,在國際社會風云變幻的今天,中國和希臘作為歷史上人文及思想領域的引路者,有責任通過“以史為鏡、互為鏡鑒”,為當下和未來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基于歷史經驗的解決方案。
“與文明沖突論不同,中國倡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加強文明交流互鑒,離不開每一個普通民眾的參與。在距離金字塔不遠的伊本·白圖泰街上,坐落著著名的開羅中國文化中心。《環球時報》記者每次去那里都會見到許多埃及年輕人在中心學習中文、中國武術。一些埃及青年表示,越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越對中國充滿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隨著中埃經貿合作不斷加強,他們希望將來能到中國發展或者加入中國企業。
希臘愛琴大學網絡中文課堂日前舉行揭牌儀式,目前有3000名學員參加學習。愛琴大學社會科學系學生會主席、目前就讀該系四年級的希臘女大學生萊茲基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和很多同學參加了中文課堂,這個項目為希中文化搭建了交流的橋梁。盡管學習中文有一定難度,但同學們認為未來中文將是一門全球通用的語言。和在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參加活動的埃及青年一樣,萊茲基杜等希臘青年也表示,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日新月異的發展,都吸引著他們,因此他們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會克服困難,迎接挑戰。一些希臘青年也希望學好中文后能有機會到中國或在中國企業工作。萊茲基杜說,通過接觸中文和中國朋友,希臘人很快就能認識到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精粹是“善良”和“尊重”。隨著越來越多希臘年輕人學習中文,大家未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會越來越多。
采訪中,《環球時報》記者還記錄了很多“美美與共”的故事。2021年春天,居住在雅典的華僑華人成立了一個名為“中希華人戲劇聯盟”的文藝組織。短短兩年時間里,他們創作出兩臺“中希合璧”——將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和古希臘神話傳說糅合在一起的舞臺劇。中希華人戲劇聯盟負責人王婉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聯盟去年把古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故事巧妙地與許仙和白娘子的傳說“嫁接”成《新·白蛇傳奇》搬上舞臺,結果在社交平臺上收到大量希臘觀眾的留言。有的觀眾詢問他們哪里能學習中文,也有的詢問如何能買到中國傳統服飾,還有的問怎么到西湖旅游。王婉萍說,當看到這些真摯的留言時,就會由衷地感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一件實實在在傳播中國文化和加強東西方審美互鑒的好事。她認為,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彼此。這個“尊重”并不是簡單的客氣和禮貌,而是主動傾聽、學習對方的優秀文化,并對對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講好自己的故事,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
中國國家博物館2019年和2022年舉辦的大展“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和“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國內觀眾,也引起了意大利新絲路促進會會長弗朗切斯科·馬林焦的關注。馬林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意大利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對于現代化都有著獨到的見解,雙方完全有可能而且應該就實現現代化的路徑方法等問題加強交流,以促進兩國經貿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并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參考借鑒。他表示:“與此前流行于西方學界的文明沖突論不同,中國提倡文明交流互鑒,還最新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與平等的前提下,中國倡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交流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智慧,發軔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成長于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傳統,成熟于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豐富外交實踐,而最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也是中國外交哲學的具體體現。
【環球時報駐希臘特約記者 梁曼瑜 環球時報駐埃及、意大利特派記者 黃培昭 謝亞宏 環球時報記者 胡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