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黃龍抽水蓄能電站順利開工,項目總投資153億元;江蘇省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北接線、341省道宜興周鐵至楊巷段、宿連航道二期工程連云港段等交通項目開工……今年以來,我國積極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投資,積極擴大民生領域投資,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加快推進,為推動經濟企穩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8%,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0%,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7.8%,社會領域投資同比增長8.3%,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4.7%,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有效投資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作用更加凸顯。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投資。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僅有助于擴大需求,而且能夠優化供給結構與供給質量。放眼全國,多地正持續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在貴州,工程車輛頻繁穿梭、在建廠房隨處可見;在重慶,354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在南京,生物醫藥項目正在江北新區沖刺竣工投產,投產后年產值有望超過20億元,助力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機器轟鳴,工地火熱,一幅幅“施工圖”加快轉變為“實景畫”。新開工項目哪里來?“上新”速度為何如此之快?這離不開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離不開發展機遇的不斷增多,離不開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更離不開各級各部門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不斷加力。
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供給。當前,我國仍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大、潛力足。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帶動作用,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勇于打破“玻璃門”,增強社會資本參與新基建項目投資的積極性,通過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降低項目初始投資風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各地推介的5萬余個項目中超過9000個吸引到民間資本參與,涉及民間投資2.9萬億元。數據之“形”蘊含著發展之“勢”,這個“勢”是勝勢、升勢,必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有效投資是穩增長的“定海神針”,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從當前看,我國經濟實現企穩向好,投資功不可沒。從長遠看,抓項目、強投資、促發展仍是穩增長的重要力量。各地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力度,厚植投資發展沃土,拓展有效投資空間,推動投資穩步增長,讓高質量的投資支撐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尹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