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鄉村“善治”,才能振興有道。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現鄉村善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因地制宜“找對路子”。這就要求發揮首創精神,探索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福建省三明市因改革而聞名,是醫改、林改等領域的“排頭兵”,如今在鄉村治理中也在不斷探索實踐。近日,記者跟隨“大國基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三明,看當地如何通過聯村聚力、人才聚力、凝心聚力,因地制宜探索實現“鄉村善治”路徑。
“聯村”聚力 “強帶弱”抱團發展
金溪河畔,遙望遠山如黛,遠近聞名的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坐落于此。常口村因青山綠水而得名,更因青山綠水而得益。
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一角。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金溪河上游是閩江源頭,下游是閩江支流,閩江水澆灌良田千畝。金溪邊,是常口村聯合周邊的常源、元坪、高山坊、陳坊、鄧坊6個村以資金入股的近千畝臍橙基地。臍橙基地的負責人徐良輝選擇在此“種橙”看中的是水土。“我當時也跑了很多個村,發現找到符合條件的水質和土壤不容易,常口村這一帶就正合適。”徐良輝說。
面對發展不平衡,怎么把小而散的農村基層力量“擰成一股繩”?常口村靠的是黨建引領。
2017年,常口村聯合周邊5個山水相連的村子“跨村聯建”,隨之成立了聯村黨委。“一個村富不叫富,一個村強不算強,大家一起富才叫富。”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強村帶動弱村,猶如“大手拉小手”,整體統籌規劃、謀篇布局,實現產業共建、資源共享。
臍橙基地正是“跨村聯建”的一次實踐。常口聯村進行了土地統一流轉,經過規劃平整后基地從300多畝到了目前的800多畝。去年,臍橙基地開始掛果,終于迎來收獲的時節。“去年的產量在100多萬斤,今年的產值應該會達到200萬斤。”徐良輝介紹,好水土養出的臍橙品質更佳,已經一批批遠銷上海。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根本。臍橙基地給村子帶來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去年一下子給村集體和村民分紅了100多萬元。
“單個村能夠撬動的資源有限,相連相通的幾個村子能夠運用的資源就大相徑庭了,各個村子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地出地,通過技術入股或資金入股‘抱團’發展產業。”將樂縣高唐鎮組織委員胡威介紹說,也就是在這六年左右的時間里,聯村6個村的平均村財收入從31萬提升到了56萬元。
在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被譽為“沙縣小吃第一村”,這一塊“金字招牌”給俞邦村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帶動周邊村莊“一起跑起來”。
俞邦村被譽為“沙縣小吃第一村”。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沙縣區夏茂鎮黨委書記張衛華介紹說,俞邦村聯合周邊長阜村、松林村、儒元村、東街村、西街村等5個村成立了俞邦片區。片區整合長阜村和西街村面干廠、紅邊茶廠加工優勢、松林村龍峰溪漂流、東街村“中央紅軍村”文旅資源特色,成立夏茂俞邦片區農貿發展公司,注冊“尋味俞邦”“尋根追味”商標,帶動片區各村共同發展。
跨村聯建,建強“主心骨”,帶動“后進生”。在三明的鄉村,以基層黨組織為紐帶,連片鄉村“抱團”發展,“小產業”發展成“大產業”,有限資源“整”出無限活力。
“人才”聚力 激活鄉村“一池春水”
尤溪縣半山村,一座座小樓錯落有致,十幾棟閩中古民居散落其間,勾勒出一幅古村落和現代化交相輝映的美好畫卷。
2015年之前半山村是個空心村,2015年起開始發生了“蝶變”。在這一年,空軍退休干部林上斗回了鄉,成了半山村的村支書。
從軍營的高地上退下來,又沖上了鄉村振興這個“高地”,林上斗回憶說,剛接手時候的半山村,村財負債、村風彪悍、村容破敗。起步難,重在找對工作方法。
半山村中的一老一小。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農村工作靠的不是領導,不是‘叫人干’,而是‘帶頭干’。”于是,林上斗先說服自己的哥哥砍掉了私種的綠竹,規整土地。示范帶動下,兩個多月后,村里30多戶人家自覺拆除了旱廁,就這樣,旱廁變公園、變農田,村子的發展空間一下子大了。
半山村村小地少、資源缺乏,大多數村民都外出打工,可也正是因為偏安一隅,村子保留了不少古樹名木和古民居,也有上千白鷺在周邊樹叢竹林里安家。守著好生態,林上斗下定決心發展旅游業,但這個想法同樣遭到村民們的質疑,覺得“不會有什么人來”。
行勝于言。林上斗和幾個村民先自掏腰包買來幾條竹筏,找來戰友和朋友一起向大山外推介半山村“坐竹排看鷺鳥”,慢慢地,靠著一傳十、十傳百的好口碑,半山村的人氣旺了。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只有抓住人才這一“火車頭”,才能激發內生動力。人才聚力,不只靠“領頭雁”,也得有“新村民”。
游歷四方,學藝術的周青在與半山村的一次邂逅后,為小山村中的閩中古民居著迷,當即決定留下來。
在一座修葺了的百年古民居里,周青投身于一場“藝術點亮鄉村”的鄉村“實驗”。在半山村開第一家咖啡館、辦第一場鄉村晚會,時不時把鄉村生活拍成小視頻,或者干脆來一場直播……隨著半山村“聲名鵲起”,周青感覺自己與這個小山村間像一場“雙向奔赴”。
在埋頭進鄉村的“實驗”中,周青發現,現在年輕人對鄉村公共文化的需求非常大,于是她成立了一個連接年輕人和鄉村的平臺,叫新知青藝社,慢慢做成了一個大學生志愿者的“人才驛站”,如今已經吸引了2000多名志同道合的大學生來到半山村。
24歲的成都男孩王浩冉在大三暑期的時候,在網上看到新知青藝社招募志愿者,于是報了名,來了這個千里之外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不曾想從此為之魂牽夢繞。一年后,當周青問剛畢業的他要不要再來時,王浩冉幾乎沒猶豫就來了。
王浩冉正在設計古民居的改造方案。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學建筑設計的王浩冉喜歡半山村里的一切新奇事物,尤其是那些古民居。“在尊重和保護古民居的基礎上,順應我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再融入我們希望傳播的鄉村特點,選擇一種低成本、原生態的方式對古民居進行改造。”王浩冉正在嘗試改造村子里的一座古民居。
從林上斗到周青,再到王浩冉,一場“人才接力”讓半山村不再囤于深山。
鄉村振興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人才回歸”不僅是人流回歸、人氣回歸,也是好經驗回歸,好產業回歸。半山村以人為本,發揮人才的動能,最終讓鄉村“活起來”,也“火起來”。
“凝心”聚力 探索制度創新實現“鄉村善治”
三明市泰寧縣梅口鄉水際村是個庫區移民村,毗鄰大金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村民們尋到了接駁游客的商機,紛紛把漁船變游船、民房變民宿,吃上了“旅游飯”。
旅游的盤子越做越大,做旅游的村民也多了起來,時常出現搶客的現象,鄰里的矛盾逐漸激化,村民們的“人心散了”。
“說到底矛盾來源于利益分配。”泰寧縣梅口鄉黨委書記張錚說,為了化解矛盾,當時水際村黨支部一方面想辦法把盤子做大,另一方面要制定分配的規則讓村民們心服口服。
雨后的大金湖宛如水墨畫。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2004年以來,水際村黨支部按照“黨建引領、能人帶動、自愿入股”方式,先后組建了家庭旅館協會、游船協會、漁業協會,形成了“協會+公司+農戶”的經營組織模式。“游船經營大戶牽頭,小戶以資金或游船入股的方式組建游船協會,協會對大金湖景區游船實行統一調度;家庭旅館協會統一誠信品牌、統一對外經營、統一服務要求、統一安排客源、統一收費標準。”泰寧縣金湖聯村黨總支書記湯文娟說,規模做大、做好分配,村民間的摩擦就少了。
在鄉村治理中,村民是主體。要凝聚人心,“做大蛋糕”很關鍵,“分好蛋糕”同樣關鍵,村民要“可得利”,也要公平可感。
在基層實踐中,半山村的林上斗慢慢摸索出,農村工作的“硬骨頭”在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比如土地流轉,只有成規模,產業才能發展得起來,但很多村民并不這么看。“起初村民認為土地流轉就是‘沒收’土地。”
在一個村子里,涉及改革的道路往往艱難,為了讓半山村“一戶不落”加入了合作社,從鎮上、到村兩委一戶一戶做工作,解釋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有什么好處、怎么做到公平,直到最后全民入股。
半山村一共有十六座古民居,只有對古民居活化利用,才能更好地傳承,林上斗深諳此理。但是一座古民居百年流傳下來,產權可能涉及幾十戶,要想“撬動”資源,并不容易。
半山村頭一個要改造成民宿的古民居,涉及28戶的產權,頭尾花了兩年時間,開了大大小小幾十場會,就是為了找到一個讓所有村民感到“公平”二字的方案。最終,半山村用“企業出錢修繕、運營,收益由企業和28戶村民‘二八’分紅”解決了問題。
鄉村治理因各地歷史文化、經濟發展、風俗習慣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沒有百分之百的“樣板”。在基層治理中,三明充分考慮民風民俗,尊重村民意愿,發揮自治主體作用,探索制度創新,辦成了讓村民滿意的事,實現了鄉村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