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青年,敢作為!近日,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青年聯合會決定,授予左超等21名同志第18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授予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川藏鐵路拉林線“復興號”動車組研制團隊等12個青年集體第18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授予王偉等19名同志第18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
獲獎者中,不乏投身國之重器技術攻關、勇立前瞻性技術潮頭的青年。他們勇擔時代責任、擁有過硬本領,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壯闊事業。記者分多路走訪,感受江蘇科技青年奮斗正當時的風采。
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毀傷與防護研究所爆炸與沖擊青年科研團隊:
應時深海爆破,護佑“國之重器”
5、4、3、2、1,點火!一顆水下爆炸物順利起爆發出巨響。在爆炸一瞬間,近千條科研數據通過傳感器傳回后臺,為了這一兩分鐘,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毀傷與防護研究所爆炸與沖擊青年科研團隊的成員背后要做無數的工作。
爆炸與沖擊青年科研團隊是我國從事爆炸沖擊防護研究的一支先鋒隊。爆炸沖擊研究室主任王海坤介紹,水下爆炸可對艦船等“大國重器”造成嚴重毀傷,嚴重危及艦船的生命力,“對相關技術美國已有百余年的研究歷史,而我國起步較晚,國外對相關技術實行技術封鎖,我們必須靠自己去摸索。”
水下爆炸載荷及其對水中結構的毀傷是復雜的科學難題,涉及很多艱澀的理論難題,但與此相對的卻是實驗驗證上的高代價,“爆炸沖擊實驗大多是破壞性的,而我們做一個模型就得幾十萬到上百萬,要在有限的實驗里充分的驗證,這增加了實驗技術的挑戰性。”王海坤說,準備半年到一年,只為了實驗的一兩分鐘,“如果不成功,前面大半年時間就白費了,誰會沒壓力?”
越在困難的地方,越能迸發出無窮的戰斗力。面對基礎科研中的“座座大山”和尤為艱苦的爆炸沖擊試驗環境,“啃硬骨頭”是家常便飯。王海坤感嘆,這是一支敢擔當能拼搏的團隊,“三伏酷暑像泥猴子一樣在狹小的艙室里翻滾、貼片、布點;三九嚴寒在寒風中抓著掛著冰碴子的繩索布放模型,凍得通紅的手早已失去了知覺;海上常常是5-6級的海況,但大家克服各種顛簸不適,可以‘乘風破浪’……”
王海坤說,團隊里年輕人幾乎個個能吃苦,去年海試實驗又遭遇疫情,困難疊加,但青年們都爭著參加,海試試驗主力00后蓋后恒,壓力傳感器自主開發骨干90后王新等4人足足在那邊呆了近半年,“白天工作一整天,疲憊不堪但回來還接著加班分析數據。”王海坤認為,這是團隊中家國情懷的一種傳承,“在我們所,吳有生院士大學畢業后就來到這個山坳里,一頭扎進了艦艇抗爆試驗研究中,即便后來去英國留學期間都還心系相關技術開拓,將省吃兼用的獎學金用于購買傳感器。”王海坤說。
這種家國情懷影響一代代年輕人,“上世紀我們進行毀傷壓力載荷測試的儀器都進口美國,但美國賣給我們的都是低端產品,我們一批曾經的年輕人持續10多年一直攻關傳感器技術,如今已經研制出了比國外性能高出10倍的同類產品,如今我們進行測試的傳感器、計算軟件,均為我國自主研發。”王海坤表示,對于青年人來說,能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做貢獻,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不可比擬的。
“夸父一號”科學及硬X射線成像儀研制團隊:
“逐日”攀高,勇探技術邊界
5月4日,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研樓里,“夸父一號”科學及硬X射線成像儀研制團隊正在緊張地進行數據定標,更新科學分析軟件。
“4月11日我們對‘夸父一號’衛星觀測數據進行了試開放全球發布,并舉辦了數據使用分析國際培訓會,吸引了25個國家近400位專家學者。現在,我們在做好數據、軟件服務的同時,正在對數據展開科學研究,爭取早日出大成果。”團隊衛星首席科學家甘為群研究員說。
太陽硬X射線成像儀(HXI)是“夸父一號”衛星的三大科學載荷之一,肩負著開展國際最前沿的太陽耀斑硬X射線非熱輻射成像觀測的科學重任,其研制面臨著多項技術上的重大挑戰,特別是準直調制光柵的高難度加工。HXI載荷數據科學家蘇楊研究員介紹,硬X射線成像儀的核心是91對調制準直光柵,需要在厚2毫米、直徑40毫米的鎢板上刻蝕上萬條18微米的細縫,并保持3微米的精度。“從微觀結構上看宛如一座巨型的金屬森林。”
這是一支充滿朝氣和力量的科研團隊,35周歲以下青年占比為62%。在這里,首席科學家帶領主任設計師、數據科學家、特別研究助理們一起團結協作、緊密配合,并讓年輕科研人員“挑大梁,擔重任”,將他們安排到關鍵技術崗位上,承擔具體的研制任務,在工作中提升青年人的技術能力和質量責任意識,繼承和培養寶貴的航天精神,實現團隊的進步和項目的成功。
大家回憶道,“夸父一號”在發射前要對HXI調制成像功能進行X射線束流調制試驗,這是世界上首次開展此類高難度測試,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主任設計師張哲帶領團隊仔細進行了試驗的策劃和準備;準直器主管設計師陳燈意和同事們一起在現場奮戰近2周,完成了試驗設備的搭建、光路調節和對準;博士研究生江賢愷亦挑起大梁,開展測試系統調制過程理論模型的推導和分析,保證了正式測試的可行性和效率滿足要求。就這樣,在煙臺一處偏僻的廠房中,團隊成員克服各種不利條件,晝夜奮戰近2個月,最終按計劃完成了任務。
瞄準科學目標,探索技術邊界,把握研制質量,保障工程進度。這是團隊經過不斷磨合以及項目歷練而形成的科研實踐精神。憑借這種精神,團隊先后攻克了超精細光柵加工、遠距離光柵對準、準直器高精度保持等技術難題,目前又在開展面向未來太陽和空間探測任務的先進觀測載荷技術的設計和預研工作,同時緊鑼密鼓地實施月球中子伽瑪譜儀的研制,該科學儀器將在探月工程嫦娥七號任務中用于搜尋月球水冰資源。
“夸父不息,逐日不止;青年有為,再攀高峰!”團隊成員們表示,未來將繼續潛心于空間天文與高能天體物理科學探測和先進觀測載荷研制,爭取不斷取得新的激動人心的科學觀測成果。
萊斯空地協同技術青年創新團隊:
“神算軍師”精算航班流量
一支30余人的科研團隊,90%以上的成員是碩博研究生,平均年齡只有33歲。萊斯空地協同技術青年創新團隊作為一支科技“青年軍”,突破跨域航空信息協同、滑行路徑智能規劃與引導等核心關鍵技術,助力航空器更加安全、高效、智能飛行。
航班遭遇雷雨天氣延誤了,還要等多久?如果沒有精確的流量管理系統,往往得到的回復是:無法精準預測。團隊歷時三年支撐研發的民航全國流量管理系統,突破了跨區域航班一體化調控技術,能夠精準測算全國航班流量,成為空中“神算子”。
“系統掌握了全國航班信息,一旦遇到雷雨或天氣突發情況,能第一時間算出后續航班恢復預期情況,讓航司、乘客心中有數。”團隊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系統上線兩年后,目前在全國大部分空管單位、40多個機場、70多個航司應用,航班調度效率整體提升了10%~20%左右,航班平均延誤時間降低了近五分鐘。
空中交通管理的角色就相當于“空中交警”。由于航班越來越多,空中交通管理難度也在不斷增大,隨之安全隱患也在提升。智慧空管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提升空管能力,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為了促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行業更好地融合,團隊參加了我國智慧民航路線圖以及智慧空管發展路徑的規劃。團隊參與的大興機場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提升復雜天氣條件下的場面運行安全與效率,降低航空器在機場場面的平均滑行時間。
“青年科技人才,要主動‘找苦吃’。”團隊技術負責人回憶起15年前的自己,當時還是一個“愣頭青”,后來慢慢擔當起民航強國重任。他時常想起老一輩科技工作者說的話:你們這些青年才俊應該多發揮聰明才智,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來,“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靜下心來做事,‘自找苦吃’的過程。”
“幾乎祖國天空中飛過的每一架飛機,都由我們研發系統的保駕護航,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屬于這支年輕團隊的故事,還遠未停止。團隊技術負責人介紹,目前團隊正在積極攻關空地飛行情景意識統一技術。他舉例,比如飛機飛行中遇到雷雨,傳統辦法是飛行員需要快速做出決策判斷是否要繞飛,而如果新技術得以落地,就相當于給飛機裝上了一個“望遠鏡”,能感知更遠范圍甚至200公里外的天氣情況,提前規劃航線,讓飛行更安全可靠。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年輕就要拼!未來,我們將繼續用過硬的技術打造出國之重器,不負時代,不負青春。” 團隊技術負責人說。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青禾”科技志愿服務隊:
青青“禾苗”助力鄉村振興
“你看我們生產的種苗,是江蘇省農科院草莓團隊‘青禾’科技志愿服務隊自己培育的品種,非常暢銷,幾天就被預定了15萬株。”談起種苗銷量,江蘇省徐州安耕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健開心不已。
王健所說的科技志愿服務隊誕生于2020年7月,為村企合作項目提供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團隊35周歲以下青年占比為62%,98%是博士。5月4日,“青禾”科技志愿服務隊獲評第18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青禾’代表著青春與奉獻,也肩負著帶動農民富、助力農村強的使命。”省農業科學院團委書記李寅秋說。
劉杰是“青禾”科技服務隊的一員,主要從事種鵝繁殖活動調控研究工作。“‘青禾’科技志愿服務進鄉村,就是為了讓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利器。”劉杰表示,大家根據專業所長,走進田間地頭,解決農業生產的“急難愁盼”問題,致力于用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生活中,雞鴨蛋很常見,但鵝蛋卻并不多見,不僅因為鵝的養殖規模小,主要是因為鵝的產蛋量低。“鵝是季節性繁殖動物,鵝蛋數量少,導致種蛋嚴重缺乏,鵝苗的價格在這段時期居高不下,不少農戶想擴大養殖卻苦于沒有辦法。”劉杰和團隊發現問題后,瞄準提高鵝苗產量、實現農民增收,主動開展研究。經過不懈努力,團隊首創了種鵝反季節繁殖技術,被列為2019年農業部主推技術,鵝年產蛋數達95枚。
服務隊唐楚飛從事蝴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蝴蝶有什么可以開發利用的?唐楚飛告訴記者,這是最“美麗的經濟”。“養殖蝴蝶,不僅能給農戶帶來賺錢的新路子,帶動文旅產業發。”唐楚飛想農民之所想,組建專門的隊伍,主動開展對蝴蝶資源的開發和研究。目前。團隊打造了長三角首個昆蟲主題休閑農旅園區——彩蝶飛舞世界生態園,預計年毛利可達千萬。同時,團隊還吸納周邊農戶就業或開展養殖合作,帶動每戶增收2萬元。
作為“蝴蝶女神”“鵝蛋衛士”,同時他們也是堅守田間地頭、甘于無私奉獻的“興農人”。李寅秋介紹,兩年多來,服務隊積極投身鄉村,目前已結對156個種養殖大戶;發揮專業特長優勢,推廣新技術新品種40項;解決農業生產的“急難愁盼”問題,認領科技攻關任務83項;把科技創新植入鄉村振興沃土,開展一線調研140余次,撰寫調研報告128份;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幫助涉農企業和農戶解決科技問題319個,為地方創造經濟效益超1.6億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蔡姝雯 程曉琳 張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