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 敘利亞近來喜訊不斷——先是重回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懷抱,繼而又與沙特阿拉伯恢復中斷多年的外交關系。
這既有助于敘利亞危機全面解決,幫助敘利亞經濟復蘇、擺脫多年外交困境,也有助于阿拉伯國家加強團結自強、發展振興,促進中東地區和平穩定。
然而,美國對此大為光火,公然說三道四,力阻無果后惱羞成怒,再次揮起制裁大棒。
美國氣得制裁又偷油
在中東“和解潮”下,敘政府與中東地區多個主要國家外交互動增多,相互關系愈發緩和。
阿盟7日發表聲明說,阿盟在開羅舉行的外長級特別會議上決定,同意恢復敘利亞的阿盟成員國資格。沙特和敘利亞9日相繼宣布,兩國恢復中斷十多年的外交關系。同曾經長期支持敘反對派的沙特復交,是敘利亞重回阿拉伯大家庭的又一重磅事件。
這是5月7日在埃及開羅拍攝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外長級特別會議現場。新華社發(艾哈邁德·戈馬 攝)
美國顯然看不下去了。美國國務院7日公然對阿盟重新接納敘利亞提出“批評”。白宮8日又發布消息稱,美國總統拜登決定5月11日起把對敘利亞的單邊制裁措施延長一年。
另據敘利亞國家通訊社8日報道,美軍繼續掠奪敘利亞的石油資源,并將石油經非法過境點運往伊拉克。
“沒有美國的中東”更團結
為阻止敘利亞回歸阿拉伯大家庭,美國一直不遺余力。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韋丹特·帕特爾曾赤裸裸威脅:“美國不支持與敘利亞政權實現關系正常化,也不支持包括我們的伙伴和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參與(同敘利亞的)關系正常化行動。”
然而,追求和平與發展一直是地區和國際社會的共識,而這些苦美已久的中東國家也愈發意識到,“沒有美國的中東一定會是一個更加團結、穩定、欣欣向榮的中東”。
5月3日,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中)抵達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機場時與敘方人員握手。這是2010年9月以來伊朗總統首次訪問敘利亞。新華社發(阿馬爾·薩法爾賈拉尼攝)
《華盛頓時報》網站評論說,盡管華盛頓明顯不悅,但敘利亞外交地位的恢復進程已經向前推進。敘利亞朝著結束長達十余年的孤立局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敘政治分析人士馬希爾·伊赫桑認為,敘重返阿盟彰顯了阿拉伯國家團結自主性,美國堅持制裁得不到地區國家認同。敘利亞和地區國家間關系進一步改善,為敘危機政治解決帶來更多討論契機。
從“觀美國”到“向東看”
中山大學中東研究中心教授陳杰認為,敘利亞重回阿盟是美國不愿看到的。美國在中東地區一向奉行“長臂管轄”策略,不斷煽動顏色革命,意圖“以亂謀利”。敘利亞重返阿拉伯大家庭,反映出阿拉伯國家戰略自主性不斷提升,也反映出阿拉伯國家的“美國觀”正在發生變化。
他還指出,隨著中國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勸談促和、互利共贏的中國智慧逐漸深入人心,中東地區“向東看”趨勢明顯。
4月1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說,伊朗總統萊希與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已互相邀請對方訪問各自國家。(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院長劉欣路認為,事實證明,對抗模式只能進一步激化矛盾,中東民眾翹首以盼的“春天”沒有到來,“寒冬”卻揮之不去。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提出中東安全架構,順應了中東國家追求和平、穩定、發展的強烈愿望,為中東國家維護地區和平、消弭沖突根源、實現長治久安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背景鏈接
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后,阿盟中止了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多個阿拉伯國家關閉駐敘大使館。
隨著近年來敘國內和地區局勢演變,敘政府同阿拉伯世界關系逐漸解凍。去年3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訪問阿聯酋,這是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巴沙爾首次訪問阿拉伯國家。今年以來,敘利亞與阿拉伯國家之間互動愈發頻繁。2月初敘利亞、土耳其邊境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后,多個阿拉伯國家迅速展開對敘人道援助。
2月17日,在敘利亞阿勒頗,人們在地震后的廢墟中搬運物品。新華社發
美國長期以來對敘實施嚴厲經濟制裁并不斷加碼。受制裁影響,敘重建進程屢屢受阻,本地貨幣飛速貶值、物價飛漲。今年2月地震發生后,多國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美國卻堅持制裁措施,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才宣布臨時取消對敘制裁中涉及地震救援的部分,但當時已過72小時黃金救援期。
不僅如此,美軍還霸占敘主要產糧區和產油區,搜刮掠奪敘國家資源,令當地人道主義危機雪上加霜。(記者:劉健、汪健、段敏夫;編輯:李雪笛、于榮、王申、孫浩、梁尚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