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把關心關愛老年人、建設高水平老年友好型社會當作重要民生工程來抓,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并涌現出一批優秀工作案例。近日,江蘇啟動新一輪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驗收工作。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就我省來看,目前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達1974萬人、占比23.2%。據測算,“十四五”期末全省老年人占比將超過26%。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包括三種,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社區作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社會環境,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關鍵一環。從適老改造,到幫辦培訓,再到醫養結合,創建老年友好型社區,就是要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在居住環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務、養老服務、社會參與、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創建老年友好型社區,首先要考慮的應是硬件上的適老化改造。加強社區道路無障礙建設,為老年人家中安裝防滑地面、廁所扶手、緊急呼叫設備等,都能夠進一步降低老年人居家生活風險。在江蘇,省政府連續4年將“開展3萬戶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列入民生實事,今年將繼續完成3萬戶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任務,并為有需求的家庭新增1000張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從老年人出行的各方面考慮,解決社區老人的日常生活難題,為老年人營造一個安全、便利、舒適的生活空間,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必要舉措。
除了硬件上的改造外,創建老年友好型社區同樣需要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當下,數字技術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仍有不少老年人無法充分享受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為此,各方都應伸出手來,積極幫助老年群體融入數字化發展。近年來,江蘇多地想方設法填補橫亙在老年人面前的“數字鴻溝”,讓老年人搭上數字化經濟的快車。比如,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專門開辟“人工信息采集窗口”,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掛號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宿遷市圍繞老年人常規性生活服務內容,設置智能技術培訓班;徐州市云龍區打造“法護夕陽”老年維權網,為老年當事人排憂解難等。此類的暖心服務,不僅是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的有效舉措,也是幫助老年人融入數字化發展的積極行動。
不斷織密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是全社會共同的美好愿望。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不能僅靠社區的單方面努力,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攜手共建。期待各地多加強交流借鑒,不斷推進為老服務的軟硬件建設,使老年友好型社區更加可觀可感、可知可享,讓社區真正成為老年人的幸福家園。(蘇心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