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在河北滄州,經過多年鹽堿地整治和小麥品種選育,旱堿麥種植面積超過百萬畝;在江蘇如東,當地于沿海灘涂推廣油菜種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讓鹽堿地變成農民的“增收田”……近年來,鹽堿地的改良研究及開發利用不斷取得新進展,曾經的不毛之地正變成新綠洲。
【點評】
鹽堿地是一種土壤頑疾,被稱為“地球之癬”。在一些地下水位高、蒸發強烈或地形低洼的地方,溶解在水中的鹽類在土壤表層積聚,久而久之,土壤理化性質隨之改變,影響植物生長。在含鹽量超過6‰的重度鹽堿地上,作物出苗率低于50%,產量減少90%。“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一則民諺道出鹽堿地的危害。
鹽堿地雖不易治理,卻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儲備耕地資源,開發潛力不容小覷。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鹽堿地面積大且類型多樣,既有存在土壤鹽堿化問題、產能有待提升的鹽堿耕地,也有尚未進行耕作利用、可適當進行開墾的鹽堿荒(草)地。另外,由于鹽堿地礦物質豐富,種出來的作物往往具有獨特品質。比如,旱堿麥出粉率高、麥香濃郁,耐鹽堿水稻“鹽黃香粳”,其芳烴、甾醇等風味物質含量比普通大米多一半;從鹽地堿蓬中提取甜菜紅素,以檉柳接種名貴中藥肉蓯蓉,這些產業都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可見,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滄州考察時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近年來,我國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集聚優勢資源,全力攻克鹽堿地利用難題。從開展土壤鹽漬化治理示范,到推進專項普查摸清“家底”,從組建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到成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我國協同推進鹽堿地治理和綜合利用,使得鹽堿地面積不斷減少,重度鹽堿地面積比例逐年降低。從去年秋收情況來看,經過綜合治理和改良后的中輕度鹽堿地,平均單產水平能夠達到正常地塊的80%到90%。
挖掘鹽堿地的增產潛力,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鹽堿地形成的實質是水鹽運動,抓住這一點,運用淡水灌溉、深耕翻土、增施有機肥等方法,有助于降低表層土壤鹽分含量,促進土質改良。也應看到,鹽堿地的形成有其內在復雜機制,對它的治理利用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目前,我國立足自然稟賦、用水成本、發展需求等綜合因素,治理利用思路逐漸由“改地適種”向“改種適地”轉變,從耐鹽堿糧油、經濟等作物品種選育上進一步尋求突破口。在此基礎上,用好耐鹽植物、咸水、鹽堿土等鹽堿地獨特資源,依托降鹽、控鹽等技術集成,打造鹽田生態系統養殖、經濟鹽生植物等特色產業,有助于從更大的廣度挖掘農業生產潛力。
我國14億多人口,一天就要消耗約70萬噸口糧、9.8萬噸油。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通過治理賦能、生態賦能、科技賦能和產業賦能,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定能讓更多鹽堿地變身新糧倉,“長”出更多好產品、好產業,助力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