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8日是首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主題為“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記者從區環衛處了解到,截至目前,常州武進區已創成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79個、示范行政村8個。今年,還將繼續創建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54個、示范行政村8個。同時,繼續在全區推廣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智能模式”,逐步提升垃圾分類準確率和覆蓋度。
上門收兌積分 垃圾分類辦法多
“刷卡成功,廚余垃圾稱重!”隨著語音提示在耳畔響起,南夏墅街道河東村村民徐蘭芳了解到,今天“上交”的廚余垃圾重1.5千克。定期挨家挨戶上門收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工作人員告訴她,后臺數據同步上傳,會給她積分的。
近年來,武進區積極探索實施“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模式,推進“戶分類、村(社區)收集、鎮(街道)轉運、區處理”。在河東村,門前屋后的老式垃圾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有序、功能齊全的智能垃圾箱,分類投放、收運、處置模式也逐漸完善。“通過刷卡或手機掃碼就能打開智能垃圾箱的蓋子,垃圾扔進去以后,它會自動關閉。”常州源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崔如鋒說,智能垃圾箱不僅看上去美觀,密閉性也更強,可以有效減少蚊蟲滋生。
在武進,廣大群眾成為了垃圾分類的主力軍。“以前垃圾都是一股腦扔掉的,現在分類了蠻好。有害垃圾分開放,能賣錢的垃圾放在可回收袋子里。”談起垃圾分類和積分兌換,徐蘭芳“如數家珍”。年輕人綁定微信、支付寶,以積分提現的方式兌換數字化貨幣;操作不熟練的老年人則以積分兌換生活必需品,此舉大大提高了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定時定點智能模式”和“資源化處理”
近年來,武進區不斷踐行新理念,探索新方法,通過“源頭管理升級、宣傳教育跟進、全程智慧管控”,聚力推廣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智能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試點、樹立典型的過程中,武進區垃圾分類工作實現了政府引領、專業運營公司助力、居民全面參與的良好態勢,逐漸演變為城鄉居民的生活日常。
相比農村,城市中的小區居住人口較為集中,更適合推廣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智能模式”。位于武進國家高新區的十里社區率先試點安裝智能化設備,并依托“深分類”管理平臺,利用物聯網和5G信息技術實現了對投放點的有效監管。
“全面升級后,AI智能攝像頭、RFID物聯感知系統等設備實現了投放行為識別、精準語言宣教、大數據AI分析等功能。”區環衛處垃圾分類科工作人員蔣昌健介紹,居民的投放時間、次數、質量,甚至違規投放行為,都能被精準識別并實時上傳到信息化平臺,為后續的精準溯源、精準宣教、分類工作改進、計量收費等提供數據支撐。分類好的垃圾去了哪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環保企業會對回收來的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進行資源化處理,最終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垃圾分類是環境治理領域的一項長期性工程,與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振興等議題息息相關。下階段,武進區將多管齊下,繼續深化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讓垃圾分類真正融入群眾的生活。
(錢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