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伊始,迎來芒種。對于這一周的江蘇來說,芒種之“忙”,在三夏的田野里、在高考的考場上、在發展的征途中……面對時代的考題、人生的考題,人們始于夢想、勤于耕耘、收于豐盈,在各自的考卷上落筆生花,在不懈的奮斗中奔赴更美的前程。
長三角走向無界
本周,長三角地區迎來一年一度的“老友相聚”。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的特殊時點,本次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圍繞“攜手高質量一體化、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總結經驗成效、謀劃未來大計。
圍繞“一體化”和“高質量”這兩個關鍵詞,會議部署推進長三角攜手打造世界一流科學中心、共筑科技創新高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攜手建設新興產業聚集地;攜手提升全球高端資源配置能力、打造重大開放平臺;攜手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必將有力推動一體化發展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
過去五年,上海龍頭帶動堅強有力,蘇浙皖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三省一市凝心聚力打造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滬蘇浙皖四地取得的豐碩成果、生動局面,充分驗證了區域發展“流動創造價值” “1+1+1+1”一定大于“4”的融合效應。
今年以來,長三角更忙了。3月中旬上海黨政代表團調研考察江蘇、安徽、浙江;相隔數日,3月20日至23日,江蘇黨政代表團赴上海、浙江、安徽學習考察;4月12日至13日,浙江黨政代表團又先后赴江蘇、上海學習考察。“學習借鑒”、“共同推動”成為高頻熱詞。
正如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所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盤大棋,三省一市有著共同的底色、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使命。面向未來,江蘇一方面將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做優長三角實體厚實、底盤扎實、根基穩固的“重要一翼”,筑牢長三角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沿陣地”,爭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更好地以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為長三角全域、全國發展大局增光添彩。另一方面將做好“大家”的事,更加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真心實意、更加主動加強與浙皖聯動互動,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協作、產業鏈供應鏈跨區域分工協作、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協作、生態環境共治協作,著力培育一體化發展的新動能和增長點,齊心協力推動長三角地區從“有界”走向“無界”,從“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主題日精彩紛呈
這一周,江蘇主題活動精彩紛呈,活力滿格。
6月5日是第52個世界環境日。作為江蘇省六五環境日主場活動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大賽”在全省掀起熱潮。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主題,來自江蘇各行各業的宣講員們從鹽堿荒灘變綠洲凈土的生態蝶變、“打漁人”變“護江人”的變遷等不同視角講述了美麗江蘇的新圖景。
江蘇是全國生態環保壓力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江蘇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突出位置,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PM2.5年均濃度實現2013年以來“九連降”,國考斷面年均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達91%,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綠水青山觸目可及,生態文明遍地生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鋪展。
本周恰逢第十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江蘇擁有豐富燦爛的非遺資源,現有各類非遺資源項目超2.9萬個。江蘇各地線上線下舉辦上千項宣傳展示活動,群眾在家門口可盡享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作為非遺大省,江蘇近年來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古老非遺,正在江蘇大地上綻放出熠熠的時代光彩。
本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開幕,江蘇47家文化企業參展,一批江蘇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精彩亮相:蔚為大觀的10米“書墻”、熠熠生輝的千冊經典,讓“典籍里的江蘇”再度出圈;江蘇廣電展區的XR虛擬演播室、虛擬數字主持人讓人目不暇接,江蘇的文化企業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新內容新體驗,煥發文化江蘇時代光彩。在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發布的第十五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中,江蘇省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有限公司上榜,骨干文化企業守正創新、積極進取,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堅定不移做中華文明傳承者和傳播者。
收獲季忙而有序
進入高考時間,莘莘學子們12年寒窗苦讀迎來“成果驗收”;正值“三夏”關鍵期,一年中的農業生產也到了最忙碌的時候。
耕耘于四時,收獲于仲夏。從6月7日開始,2023年全國高考拉開大幕,江蘇44.5萬名考生迎著朝陽,分赴260個考點參加考試,全力以赴書寫青春答卷。考場里,高三學子們自信從容,奮筆疾書;考場外,“送考團”也做了精心準備:喜慶的衣服、祝福的鮮花、加油的燈牌、溫情的擁抱……各種溫馨細節只為給考生加油打氣。
高考期間,江蘇多部門聯合開展了“2023高考護航行動”,加強考點周邊治安、交通、衛生、降噪等方面的綜合保障,周密周全、用心用情為考生做好各項服務。“愛心騎手隊”穿梭在街頭巷尾,“流動暖新驛站”設到考場外,外賣員走街串巷發放“靜音護考”宣傳單……為護航高考,各地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也都自發或有組織地送上多種暖心關愛舉措。據不完全統計,高考期間,全省約有3.6萬人參加考試工作,3.4萬人次警力暖心護考,社會各界也紛紛獻出愛心,為孩子們的奮斗和夢想護航。
這一周,陰雨不定的天氣,打斷了平穩有序的收獲節奏,各地“搶”字當頭,抓住收獲“窗口期”應收盡收,全省夏收工作明顯加快,小麥收獲進度近八成。為減輕陰雨天氣對夏收的影響,不少地方還挑燈夜戰、“龍口”奪糧。評新君在采訪時發現,這幾天忙到凌晨2、3點的農戶大有人在。種植戶緊盯天氣預報,農機手南北來回奔波,每一個忙碌的身影都是豐收背后最有力的注腳。雖然天氣變化無常,但在夏糧生產中,新品種新技術的持續推廣為各地穩產豐產奠定了堅實基礎:首次大規模試種的鹽麥1號歷經陰雨,成色依然金黃,優糧優價特性明顯;首次百畝測產的抗赤霉病小麥品種揚麥33豐產潛力十足,讓種糧大戶吃下“定心丸”;節本增效的無人農機更是讓農業生產質量效益“雙提升”……在希望的田野上,豐收的序曲接連奏響。
火紅六月,耕耘與收獲并存、喜悅與希望交織,也標注著一年時間將過半。愿每個人在遇到困難時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不拔,追逐夢想時有“大鵬一日同風起”的壯志豪情,踏上新程時有“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意氣風發,以奮斗之筆續寫更加精彩的答卷。
(來源:評新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