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徐春暉)6月12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有關情況。記者在會上獲悉,2022年1月,江蘇省率先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9個設區市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一年多來,各地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齊抓共管,全省“無廢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
“無廢城市”是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江蘇高位部署,強化頂層設計,夯實系統謀劃“總基石”。2022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了5個方面18項重點工作,隨后,又配套出臺《江蘇省“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江蘇省設區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質量評估工作細則》等政策文件,引導地方科學設計“十四五”時期目標任務,將考核結果納入對地方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內容。目前,省固廢條例修訂已列入省人大常委會2023年預備項目,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創新做法將轉化為行政法規,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一年多來,江蘇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要求,持續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在工業、農業、生活等方面成績突出。
各地加快實施鋼鐵、化工等行業綠色化改造,推動爐渣、粉煤灰等大宗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源頭減量,2022年全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8%,已建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97座,總能力269.4萬噸/年。“小量危險廢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汽車機油和化學實驗廢液等,但在處理方面存在管理難、收集難等問題。”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監督管理中心主任錢亞洲說。為此,省生態環境廳多措并舉,采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危險廢物的來源追溯,全省范圍內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小量危險廢物收集體系,基本實現實驗室危廢收運處全覆蓋。
在蘇州太倉東林村,秸稈發酵飼料,飼料喂養湖羊,羊糞生成有機肥,肥料撒進沃土,沃土滋養魚米之鄉,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農業生態初顯成效。各地支持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持續開展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創建,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和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全省廢舊農膜回收率達88.6%。
“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分類投放、收集以及運輸處置事關整個城市的有序運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管局副局長楊誠剛介紹,截至2022年底,全省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小區約1.9萬個,覆蓋率約80%,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8.6萬噸/日、廚余垃圾能力達1.2萬噸/日;全省建成建筑垃圾年資源化利用能力100萬噸以上規模的項目共24個、總能力達到3300萬噸。
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王燕楓還表示,為了突出區域特色,未來江蘇將在“無廢園區”、“無廢集團”、“無廢運河”、環太湖地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等方面著重發力。“揚州、淮安、宿遷等地正在開展‘無廢運河’建設試點工作,重點從打造清潔航運模式、強化流域生態整治、建設‘無廢景區’等方面構建‘部門協作流域治理’模式,讓生態長廊顏值更高。”
除政策制度建設外,江蘇還在財政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2023年印發的《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入庫申報指南》,明確將“無廢城市”建設項目納入省級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各地共申請相關項目8個,總投資6億元。在綠色金融方面,全省加大“環保貸”“環保擔”對“無廢城市”建設項目的投入,“環保貸”已完成授信項目30個,放款金額5.8億元;“環保擔”已成功實施擔保項目3個,擔保融資金額12.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