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從這三個邏輯,準確把握“第二個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深刻闡明“‘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理論和實踐一再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對中華文明主要特征和演進規律的精辟概括,充分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達到全新高度,有力揭示了我們黨秉持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進入全新境界,集中彰顯了我們黨在賡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升至全新水平。準確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有助于我們黨在新時代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第二個結合”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歷史性和超越性等特征。盡管馬克思主義誕生于歐洲,但它是在繼承和創造人類文明中產生的,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全面總結,是對世界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經驗的總體概括,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最一般規律的深刻揭示,因而,馬克思主義不屬于某一國度、某一民族、某一時段,而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科學理論,是屬于全人類的共同智慧。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后,不僅沒有由于水土不服而枯萎凋謝,反而在古老的農耕文明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而且勁健勃發、生機盎然,可以說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這一偉大奇跡為何會產生?奧秘就在“高度的契合性”。

首先,中華傳統文化倡導的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對理想社會的擘畫是高度契合的。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本體,其原初設計的理想圖景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描繪的未來社會,是整個人類進入全面發展的自由聯合體,這兩種思想對社會愿景的勾畫和期許是高度一致的。特別是大同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和精華所在,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近代以來國人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自覺和歷史必然。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樸素而自覺的唯物主義思想,在本質上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高度契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孕著豐富而獨特的唯物主義思想資源,在漫長中國古代社會中形成了延綿不斷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傳統。無論是戰國時期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還是《管子》主張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無論是東漢王充強調的“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還是清代王夫之倡導“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這些先賢圣哲們的宏論卓見,有力地闡明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潮經久演繹且持續發展,為近現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主動接受和自覺服膺馬克思主義預設了重要理論前提。

第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是高度契合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大量辯證法思想,盡管其文本表述和邏輯呈現還不盡規范與系統,但充滿深邃的理性思辨和靈動的哲學智慧。比如《詩經·小雅》描摹“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道德經》闡發“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周易·系辭下》倡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孫子兵法·謀攻篇》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等,這些觀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在根本上也是相同相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天基因和內在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完全合乎理論邏輯的。

“第二個結合”的歷史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著重指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百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返本開新、守正創新,始終注重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一直強調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融合,這已成為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

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范,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引領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科學指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強大思想武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毛澤東同志立足于中國國情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根本統領,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學觀點,積累了眾多思想認識成果: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對傳統文化“民為邦本”觀點進行闡釋與改造,鮮明地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著名論斷;他運用唯物主義認識論對班固《漢書》中“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重新進行解釋和厘定,賦予“實事求是”以全新內涵和時代價值;他在汲取傳統文化辯證法思想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撰寫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產生巨大影響的《實踐論》《矛盾論》等經典著作。毛澤東同志還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與實踐關系的原理,對中國哲學“知與行”這一重大命題進行深入闡釋;自如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對傳統文化“一分為二”等辯證思想予以深刻闡發;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軍事辯證法思想,對中國古代兵書、兵法與戰例進行精辟闡述。歷史實踐充分證明,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融合的思想產物和理論結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增強黨的文化自信、歷史自信的戰略高度,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實際緊密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秉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之大者”,系統梳理和深入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通過征引《管子》《淮南子》《諫太宗十思疏》等文獻中的古訓,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涵養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引用《論語》《禮記》《尚書》《資治通鑒》等古籍中的名言,充分借鑒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智慧,并將其精準用于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通過借用《詩經》《周易》《孟子》等著作中的論述,深刻闡明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理念,適時用于指導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客觀實踐。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定位為“民族基因”“文化血脈”“精神標識”,堅持以現代視野接續中華文脈,強調在“守正”中實現“創新”,始終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緊密相連,深刻揭示和集中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和現實功能,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深度結合,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第二個結合”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鄭重指出:“‘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進入新時代、步入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始終不渝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一是在“結合”中堅守人民性。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鮮明的底色。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中,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大眾性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與發展,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不斷豐富社會成員的精神世界,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的精神力量。

二是在“結合”中彰顯創新性。馬克思主義通過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養分創新主體內涵和表達范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將馬克思主義恰切地融入國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另一方面要全面盤點和悉心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斷用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內容與形式,切實做到在“結合”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體現“結合”。

三是在“結合”中體現時代性。與時俱進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實現二者的緊密結合,就是要找準時代結合點和現實切入點,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內涵,進一步呈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真理力量,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解讀和闡釋,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當代社會發展相同步,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協調。

作者為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