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作為必修課,提升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的本領。
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是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辦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在哪里,調查研究的工作就應該延伸到哪里,群眾在哪里,調查研究的重點就應該關注到哪里。伴隨著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網絡泛在”已經成為常態,線下生活與線上生活已經融為一體。這就要求我們在調查研究中不僅要下沉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工廠社區,走好線下群眾路線,也要時常在線,走進網絡社區、社交媒體,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在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需要我們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作為必修課,提升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的本領,善于把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方法與互聯網時代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
樹立新時代網上群眾觀
調查研究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群眾工作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具體工作中的體現。做好調查研究,首先必須明確調查對象。群眾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存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也不是為了調查而調查,而是為了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更好地推動我們的事業發展,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需要我們在歷史辯證運動中把握“作為調查對象”的群眾。在這一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共產黨人調查研究的目的是引領群眾改造世界。在創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到,盡可能詳盡地了解和掌握歐洲工人階級的狀況、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是首要的任務。從1842年到1844年,恩格斯用了21個月的時間對英國工人階級生活、工作、斗爭狀況做了全方位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寫下《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代表歐洲各種政治勢力的社會主義流派,要求我們要區分“反動的社會主義”“保守的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要求“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在1925年就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并由此回答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1927年初毛澤東曾經用32天走訪了湖南廣大農村,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寫下了《湖南運動考察報告》一文,并由此回答了正確看待農民革命問題的基本立場,確立了做好農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方法論原則。共產黨人進行的調查研究,不同于一般社會學意義上的調查研究,而是帶著使命任務進行的革命實踐,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讓黨的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而群眾的存在方式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前提性問題。
今天,互聯網已經整體上重塑了人們的生存交往方式。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數字化生存深度改變著群眾本體的存在樣態,特別是伴隨著各種新型社交媒體的興起,廣大人民群眾已經深度參與到網絡空間建設當中。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元宇宙、ChatGPT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名詞背后是社會生產的新業態、人們生活的新樣態。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工作是通過網絡完成的,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的,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許多情緒和不滿也往往是在網絡空間抒發的,線下和線上生活前所未有地融為一體,互聯網已經成為反映民意的晴雨表。在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我們不能夠了解群眾在虛擬空間中的訴求,就不能夠了解群眾的真實生活狀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在新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我們開展群眾工作的主戰場,網民已經成為我們走好群眾路線的主要工作對象,這是新時代群眾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我們在調查研究中必須正視的一個客觀前提,不能離開這個客觀前提抽象談走好群眾路線。這就需要我們堅持運用唯物史觀,樹立新時代的網上群眾觀,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要走進論壇、貼吧,走進群眾的朋友圈、抖音號,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時掌握網上輿論動態,了解網絡輿情民意,使我們的工作更加符合群眾的所思所盼。
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調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人們的思維方式總是與他們的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調查研究中必須樹立起互聯網思維。
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與網絡化生存相一致的一種思維方式。有人把這種思維具體化為用戶思維、顛覆性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平臺思維、大數據思維、跨界思維等多種。我們也發現,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上有著鮮明的網絡特質。比如在價值觀念層面,互聯網所包含的平等、開放、共享等價值理念在新時代青年身上就表現得比較突出;在思維方式上,互聯網所提供的全新的知識生產系統和學習機制讓今天的青年能夠改變傳統學習方式,在海量的知識資源中進行學習,現在的青年都有“有事問百度”的習慣,這和前互聯網時代的人更多向經驗豐富的老人或者專家請教有明顯不同。但是問題也很明顯,通過互聯網渠道所獲得的知識具有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培養人們系統化的思維,并不能夠把知道的東西轉化為整體性的知識。今天的年輕人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反應敏捷、思維活躍,但也存在知識厚度不夠,思維系統性不足,對終極性問題理性思考不多,容易受感性的情緒化語言影響等方面的特征。這些新問題、新情況是我們在調查研究中必須從對象的層面認真考慮的問題,因為調查研究的對象總是鮮活的人,如果我們不了解調查對象的思維方式特點,就是在盲人摸象。調查研究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要了解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
在數字化生存時代,我們要學習掌握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規律、網絡用戶的思維習慣、網絡內容生產的底層邏輯、網絡信息平臺傳播的內在機理,這些東西的背后都蘊含著互聯網思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這些能力的核心就在于善于用互聯網思維思考問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身體已經處在互聯網時代,而頭腦仍然停留在工業化時代,那我們就不可能做好新時代的網上群眾工作。
善用數字技術改進調研方法
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為我們開展調查研究、創新調研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使我們能夠在更大范圍、更多維度、更深層次地了解和掌握調查對象的狀況。今天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使用的大規模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因為有了大數據的支撐使這一分析工具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比如,過去進行問卷調查過程中所需要的問卷設計、樣本抽樣、效度檢驗、結果分析等勞動強度很大的工作,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一個小程序加輔助分析軟件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甚至在某些專項調研中通過大數據的支持,調研樣本可以做到“倍數加成”的提高,這就有效提高了數據調研的質量。而基于大數據平臺的用戶畫像技術,可以相當精準地對調研對象的狀況進行直觀呈現,這也極大提高了調查研究的精準化水平。
新時代的調查研究工作既要傳承發揮好我們黨在過去調查研究中行之有效的那些傳統方法和手段,通過實地考察、召開座談會、個案訪談等形式察實情、出實招、見實效,也要充分運用新的技術手段,通過技術賦能提升調查研究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克服本領恐慌就要始終保持一種學習的態度,了解掌握運用這些新的技術手段,通過技術賦能讓調查研究走深走實,形成網上網下同頻共振、相互補充的新時代調研范式,以使我們的調研工作和決策部署更加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和針對性。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新聞學院、山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