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陳云同志帶著如何恢復和發展農副業生產的問題,到上海市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以及杭州、蘇州等地與青浦縣情況相仿的縣、公社做調研。當時陳云心臟有病,醫生只允許他工作半天。但他堅持每天上午在家里開座談會,下午三四點鐘到田間地頭、養豬場、集體食堂和農民家里等地方考察。后來,他寫出了3份非常接地氣的調研報告:《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對落實調整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產生了積極影響。
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正確的決策離不開對客觀實際的周密調查研究。謀于前才可不惑于后。領導干部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各種形式和類型的調查研究,有利于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有利于了解群眾的需求、愿望和創造精神、實踐經驗。我們要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就應該把調查研究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做到先調研后決策、不調研不決策。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盡管現在交通條件越來越便利,通信手段越來越發達,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領導干部親力親為的調查研究。焦裕祿說:“當工作感到沒辦法的時候,你就到群眾中去,問問群眾,你就有辦法了。”對情況心中有數,對下情了如指掌,靠的是深下去調查,鉆進去研究。從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建立經濟特區、搞股份合作制,從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游擊戰、地道戰、地雷戰到新時期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科技練兵……這些成功做法和經驗無不是群眾智慧的結晶。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毛澤東同志曾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然而,個別領導干部“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自以為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其實是瞎指揮、亂作為、拍腦袋決策。這種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獨斷專行的背后,是官僚主義思想作怪,也與個別領導干部不重視不善于調查研究、不問計不問需于群眾有關。
“窩在辦公室一團麻,走出去全是好辦法。”領導干部應帶著問題下基層,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把調查研究的“準星”對準部隊戰斗力建設的“靶心”,在“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上下功夫。自覺向官兵學習、向實踐學習,真誠傾聽官兵呼聲、真實反映官兵意愿、真情關心官兵疾苦、真心吸納官兵智慧。扣牢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在新征程上跑出強軍加速度,打開事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