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說文解詞 | 從“民為邦本” 深入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走進《中國智慧中國行》,循著古語的一筆一畫,讓我們共同開啟一段探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旅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正是“民為邦本”思想的一種具體詮釋。“民為邦本”,寄托著中國歷代先賢的政治理想,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為政之道。



  “民為邦本” 典出《尚書·夏書·五子之歌》,原文為“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甲骨文中,“民”的字形像利器刺向眼睛,指被刺瞎眼睛的奴隸,演化后泛指一般民眾。



  “民惟邦本”中,“民”為人民,“邦”則指國家, “惟”后演變成“作為”的“為”,即“民為邦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為人民是國家的根基,人民安定了,根基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定。

  “民為邦本”思想的提出是古人對民本思想重要性的深刻認識。隨著該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并逐漸走向成熟,“民為邦本”成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回顧中國歷史,古代無數明君賢臣踐行“民為邦本”思想,被歷史銘記。漢文帝兩次減租,此后免去全部田租,固本安民,開創了“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將“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付諸實踐,成就了“貞觀之治”。李冰修建都江堰,潤澤天府兩千年,至今造福著四川2.3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500萬人口。蘇東坡心系百姓,寫了大量文章和奏疏表達民本思想、闡發民本主張。



  “民為邦本”,關鍵是民心。民心在國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關系到國家的治亂安危。獲得民心,實際上就是解決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問題。“富民”是立國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要讓民眾發揮積極的歷史創造作用。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傳統“民為邦本”思想得到時代性、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就是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正是因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才一心一意擁護黨。正是因為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才最終贏得革命勝利。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理論,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黨和政府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的同時,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真正做到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14億多中國人民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這提振了發展中國家發展民主的信心,為人類民主事業探索了一條新的路徑。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對傳統“民為邦本”思想的一種繼承和超越。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就一定能夠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