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從6月2日全面展開,共有6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80多萬名農機手、6100多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搶天奪時,奮戰在麥收一線,機械化收獲占比超過99%。
麥收期間,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打造農機北斗大數據平臺上,有超過12萬臺裝有北斗導航的收割機上線,整個收獲期共抓取了他們的作業信息達50.5億條,數據大小超過了30T。
通過數據看今年麥收“難度”
首先來看今年麥收的難度:這是2022年麥收期間的小麥收割作業重心圖,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收割重心呈現東西交替、梯次向北推進的態勢。而今年的作業重心圖,明顯的不同就是前期作業重心在河南南陽、駐馬店等市與安徽的產糧大市間循環移動。這是因為受到持續降雨影響,河南的農機手或者暫停作業,或者先前往安徽鄰近市縣作業。而受到降雨影響,南陽市的收割窗口期為4天,比去年縮短了7天。
通過數據看今年麥收“速度”
時間緊了,難度增加,各地就千方百計增加搶收的速度。農機手們開啟“人歇機不停”的模式,晝夜作業。我們統計了麥收期間0到6點的作業時長,發現高峰期這個本是熟睡的時間里,作業時長超過了2小時。不僅如此,還有一個搶收的重要支撐就是農機裝備的提檔升級,在農機北斗大數據平臺上,經過統計,今年參加機收會戰的主流機型,喂入量達到了8千克/秒,比十年前提高了3千克/秒。
麥收期間,收割機在田間作業時,平均速度為3.4千米/小時,在高速公路上轉運時,它們的平均流動速度達到95.9千米/小時。
今年,單日作業面積最大農機出現在6月3日,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單臺單日作業達到了420畝,而平臺留存的當地近幾年作業最高紀錄也只有300畝。這樣的作業數據如何達成?當地的村干部給了我們答案。
蚌埠市禹會區馬城鎮朱村黨支部書記 李克健:就是為了應對天氣的這個變化,預定了幾臺大型的收割機,以前的機器這個割臺在3米左右,我們預定這個在6米左右,我們的土地進行了提質改造之后,由以前的小田變成了大田,然后我們的土地也平整了,地塊面積也大了,然后這個大機子一來一回,3到5分鐘時間大約能收6畝地。
通過數據看今年麥收“溫度”
今年的麥收過程中,還可以感受到很多“溫度”。在山東德州,一張張晾曬點地圖公布了近6000個可供小麥晾曬的廣場大院,方便農民按需規劃曬糧地點。
在大型農機企業,上千支伴隨式的服務隊,跟隨跨區機收的隊伍從南向北遷移。他們在后臺搭建可以15分鐘響應的24小時服務熱線,為作業機械提供應急搶修等服務保障。
濰柴雷沃智慧農業客戶服務中心履帶機配件調度人員 周海港:從我們后臺的接收數據看,今年的切碎器皮帶和動刀刀片兩個破損比較高,僅兩項訂單已經達到1000多個,我們派出服務人員350多人次,力爭在最短的時間讓故障車輛重新返場。
此外,麥收期間各地還設立了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3200多個、農機保供優惠加油站1.2萬多座,開通“三夏”農機熱線電話近1100部,幫助農機手解決困難問題。
新聞貼士:按種植時間 小麥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
按照種植時間、用途、種植區域等不同因素,小麥可以細分為幾種?
在我國,按照種植時間區分,主要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
冬小麥是秋冬種植、夏天收獲,分布在華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等地區;春小麥是春天或初夏種植、秋天收獲,分布在東北、西北等地區。其中,影響種植時間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溫度。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劉錄祥:零下20℃,這個時候我們冬小麥那就很難安全越冬了,所以說你看東北習慣種春小麥,等來年春天升溫以后再去種小麥。
而小麥按照用途主要分為強筋、中筋和弱筋三類。強筋小麥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強度大,適合制作面包;中筋小麥蛋白質含量、面筋強度中等,適合制作面條、饅頭、餃子等;弱筋小麥質地偏軟,面筋強度弱,更多用于制作餅干、糕點。
此外,為了改種適地,這些年耐鹽堿小麥、節水小麥等品種,在自然資源稟賦不足的地方得以更多推廣。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劉錄祥:我們當下的小麥品種改良的目標,就是在穩定提高產量的同時來不斷改進我們的品質。實踐證明,良種對增產的貢獻達到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