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致賀信,強調中國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走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提升人權保障水平,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中,有一篇關于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重要文獻《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該文是2022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的一部分。這篇重要文獻回顧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百年奮斗史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權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總結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寶貴經驗,為新時代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豐富人類文明多樣性、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共創人類美好未來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現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創新和發展
人權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獻中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也是一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奮斗史。中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我們黨創造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重要觀點和寶貴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具有重大理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對資產階級人權理論的歷史進步意義給予肯定,同時也對其否定人權的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進行了徹底批判。”資產階級的人權理論立足于“抽象的個人”,把人權歸結為理性的產物,因而是天賦的、超歷史的、非現實性的普遍存在,其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者的特權,核心內容主要表現為政治權利。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則從唯物史觀出發,認為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個人”,人權觀念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沒有抽象的、絕對的、永恒的人權,只有歷史的、具體的條件中的人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主張實現絕大多數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并指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權的內涵也根據歷史條件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不能脫離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空談人權。
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把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權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人權法治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質量;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群眾宗教信仰,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深入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全面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保持社會長期穩定,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我國還是世界上唯一持續制定和實施四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主要大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獻中深刻總結了我國在推進人權事業實踐中取得的6條寶貴經驗: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二是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三是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四是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五是堅持依法保障人權;六是堅持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中國人權事業的偉大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人民性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最顯著的特征。只有從我國國情和人民要求出發推動人權事業發展,才能確保人民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人權,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對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日益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權利需求,統籌推進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義、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建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問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人權保障上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人權也不是裝飾品,也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陷入嚴重的社會危機,政治極化、貧富分化、族群對立不斷加劇,底層民眾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權利倒退。但是,他們還自詡“人權衛士”,打著所謂“普世人權”“人權高于主權”等旗號,利用人權問題干涉他國內政,導致一些國家戰亂頻發、社會長期動蕩、人民流離失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有人權,不能以別的國家的標準來衡量,更不能搞雙重標準,甚至把人權當作干涉別國內政的政治工具。”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不以西方的人權標準為圭臬,也不需要西方國家來評判,而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我國國情和人民要求來發展人權事業。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每個國家都有權利自主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公共衛生危機等全人類共同挑戰,更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真正踐行多邊主義,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事務,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
這篇重要文獻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權工作重要性和規律性的深刻認識,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厚的理論內涵。當代中國人權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文價值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結合我們黨百年來爭取和保障人權歷程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超越了西方資產階級人權理念的局限性,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推進全球人權治理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