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統一大市場,不僅是“大”,還要“強”。堅定改革方向,不斷凝聚“上下一盤棋”的共識與合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將為經濟發展開啟更大的空間。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聯合印發通知,部署全面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可以看到,此次清理范圍涵蓋國務院各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2022年12月31日前制定、現行有效的涉及經營主體經濟活動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四部門聯手破籬除障,力度大、范圍廣,足見重視程度。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大市場,將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面貌。過去,超大規模市場為中國經濟穿越風雨洗禮提供了堅實“底座”。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復蘇仍顯乏力,國內市場需求不足,我國發展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推動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更好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從而穩定市場預期,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去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印發實施。一年多來,各地區各部門扎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全面啟動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激發了經營主體活力。
然而,放眼現實,還存在一些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問題,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尤為突出。例如,有的地方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求企業必須在某地登記注冊,給正常的市場競爭人為設障;有的地方為爭項目加碼招商政策,開出“超常規優惠”,加劇財政負擔。
事實上,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改革問題,它涉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厘清、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調整。分析起來,地方保護成“頑疾”,與考核體系、財稅政策有關。在單純的GDP“指揮棒”下,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增速,就容易在經濟規劃和產業政策上產生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導致低層次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
這說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破立并舉。一方面需要做實“減法”,清除不合理的制度“籬笆”,比如廢止、修訂和糾正一批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查處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加法”,善于運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培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土壤”,比如進一步完善財稅、統計以及地方政績考核制度。
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強調要堅決打破思維定式、防止本位主義,要針對重點領域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在深化改革上下更大功夫。這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明確了方向路徑。
市場是稀缺的資源。統一大市場,不僅是“大”,還要“強”,結構形態優良、制度規則規范、資源要素配置高效、市場機制發揮充分,各要素市場才能實現良性互動。接下來,堅定改革方向,不斷凝聚“上下一盤棋”的共識與合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將為經濟發展開啟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