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習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推出“人才九條”的實踐與啟示》,引發廣泛關注。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推出“人才九條”,為當地發展破局開路,今天,“人才九條”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在“人才九條”中細悟新時代的人才“法則”,實現人才與發展的“雙向奔赴”。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實踐證明,正是當時以人才為“先手棋”,盤活了正定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盤棋”,以牽動人才“一發”而帶動整個縣域“全身”的跨越式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更加明顯。對江蘇來說,瞄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職責使命,人才是關鍵要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充分激發人才活力,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是擺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不拘一格、求賢若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九條”的突出特點。當時改革開放不久,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人才九條”大膽沖破了舊有條條框框束縛,一方面不唯地域拓寬選人范圍,既歡迎外地各種科技人才,也充分重視本地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唯才是用,消除對人才的偏見,不拘一格大膽起用各種人才。今天,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體系日趨完備,“人才”日益成為一個復合概念,人才的引育、選拔也要相應跳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單一標準,體現綜合性、多元性、包容性,既要培養高精尖缺、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也要培養“土專家”“田秀才”等實用型的大眾人才,讓各種人才遍地開花、各盡其用。
關切痛點、敢于創新。細看“人才九條”,很多都是破冰之舉。比如,受制于當時的體制機制障礙,人才流動僵硬化,“人才九條”突破“各省市間不允許自由流動”的人才調動限制,使外地人才能來正定工作,同時打消日后能否調出的顧慮,“千方百計為人才的調動提供方便”。正是“人才九條”用政策先行為發展破冰,全面打破了吸引人才的“緊箍咒”、使用人才的“中梗阻”。當前,人才的跨地域、跨行業流動等早已不是問題,但在他們施展拳腳之時,可能還存在體制不順、權責不清等方面的障礙,要著眼人才發展痛點,繼續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著力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壁壘”,讓創造活力迸發、聰明才智涌流。
尊重人才、服務人才。“人才九條”大到調動手續,小至送糧到家,“處處體現出思人之苦、諒人之難、容人之量、成人之善”,體現出滿滿的誠意。吸引人才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實力,諸如提高人才福利待遇等等,但引進來留得住,還得有讓人才感覺貼心、暖心的軟環境。過去,“票子”“房子”等生活待遇的改善,讓人才直接感受到關懷與尊崇,起到了很好的激勵效果。今天,生活條件普遍改善,但在快速的生活節奏、巨大的工作壓力之下,人才還有很多切實的“后顧之憂”。要多做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的事,真正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讓人才“有枝可依”,走上屬于他們的“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