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高度不確定性,而中國市場為跨國公司帶來了確定性。”波士頓咨詢公司中國區執行合伙人吳淳日前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在消費、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方面依然有大量機遇有待挖掘,是跨國公司實現穩定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吳淳表示,現如今世界經濟面臨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威脅,復蘇存在一定阻力,充滿不確定性。波士頓咨詢公司對上百位全球企業領袖進行的調研顯示,75%的受訪對象認為不確定性是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難得的確定性。
“對于跨國公司來說,中國市場有存量機會也有增量機會。增量機會至少體現在三方面。”吳淳說,“第一是消費潛力,中國政府對于擴大內需有明確的政策指向,消費成為提振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預計到2030年,中國還將增加8000多萬中等收入及以上人口,主要來自三四線城市。第二,中國的數字經濟一直在快速發展,未來將進一步在企業用戶市場中發揮更大作用,拉動經濟增長。第三,中國提出‘雙碳’目標,推動可持續發展,將帶來許多新業態、新技術,催生新的市場機會。跨國公司能否抓住這三大增量市場,事關其能否實現長期穩定的業績增長。”
吳淳認為,與全球其他市場相比,中國市場有許多獨特之處,跨國公司必須充分認清中國市場特點,并深入推進本土化戰略,以更好適應中國市場需求。
“中國市場很大而且很復雜。沿海與內陸省份、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以及不同年齡段的消費群體,在消費能力和消費偏好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可以說,中國不是一個單一市場,而是由很多市場共同組成的大市場。中國市場競爭也異常激烈,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非常突出,很多跨國公司發現,中國市場的競爭強度和創新迭代速度是其他任何市場無法比擬的。一家企業能夠在中國市場生存和發展好,往往去其他市場都會很有競爭力。”吳淳說,“中國政府的政策引導性很強,總能通過對各種資源的調配,把行業做大做強,這就要求企業充分把握中國的政策方向,才能更好抓住市場機遇。中國的人才儲備也越來越多,正成為一個顯著優勢。人才優勢幫助各國企業更好地在中國市場推動創新和深化產業布局。”
談及跨國公司如何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吳淳認為,注重加強與本土文化實現融合至關重要,這是很多企業忽視的地方。企業需要尊重當地文化和價值觀,這不僅可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也是增強本土團隊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此外,面對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跨國公司不應只看到市場競爭帶來的壓力,而要善于發掘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的機會。
“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必然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創新企業,他們會對跨國公司原來的技術和產品形成挑戰。對于跨國公司來說,應該把這種趨勢視為一種良性市場關系,從中尋求更多合作機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關系,實現共同發展。”吳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