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17日電 7月12日至7月15日,“2023年中國有約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團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體驗北疆這片獨具魅力的熱土。
采訪活動期間,來自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土耳其、韓國、越南、巴基斯坦等13個國家的20名外籍記者和網絡名人及“中國故事共創會”采訪團成員,上草原觀濕地,走企業進工廠,見證了內蒙古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方面的成就。
流連忘返的“青色”生態之美
提到內蒙古,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必是草原,而最具知名度的草原非“敕勒川”莫屬。
位于呼和浩特市東北部,曾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影響,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破壞。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治理,2020年,敕勒川草原被國家林草局授予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之前黃沙漫天的敕勒川荒石灘已恢復至“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盛景,重現了敕勒川草原優美的自然風光。
賽汗塔拉城中草原,蒙語意為“美麗的草原”,位于包頭市主城區中心地帶。2017年,包頭市決定將賽汗塔拉城中草原西側原有土地與建筑全部實行整理搬遷,恢復草原景觀。現在,園區內起伏的山坡上綠草豐茂,各種野花競相綻放,馬、牛悠閑地散步、吃草。
巴西勞動者電視臺的記者毛路表示,第一次來到包頭,沒有想到城市中有這么大的一個草原,這個城市非常漂亮。
孟加拉BDTone24.com網站記者Md Sabbir Ahamed在來中國之前,就在網上看到過內蒙古的美景,并計劃到中國領略草原風光。置身這片城中草原,他感到既興奮又滿足。Ahamed表示:“這里景色太美了……我非常開心能來到包頭。”
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
仲夏時節,漫步烏梁素海岸邊,碧波蕩漾,蘆葦搖曳,一幅如畫美景呈現眼前,隨手一拍即是大片,讓采訪團成員如癡如醉。
韓國媒體朝鮮經濟網記者李允正驚嘆,沒想到內蒙古會有這么大的湖,“景色如此秀麗,非常贊!”
意大利籍攝影師法比奧說:“這里確實很漂亮,我會把這個地方推薦給更多的外國朋友,如果他們以后有機會來中國的話,一定要來這里看看。”
高質量發展的“綠色”轉型之美
近年來,內蒙古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在資源高效利用和智能制造上狠下功夫。
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壯觀的現代化生產場面吸引了中外記者的目光。在灌裝車間,不時有記者發出感嘆:“速度真快”“太震撼了”。車間內的超高速灌裝機,灌裝速度可達到40000包/小時。
伊利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采用世界領先的數字化管理模式,讓整個生產過程實現無人化、透明化、高效化、可追溯化。項目日處理鮮奶6500噸,每天生產的牛奶可充足保障千萬級人口城市的日飲奶需求。
內蒙古北科交大機器人有限公司是內蒙古轉型創新的一個縮影。企業展廳內,應用于各種場景的機器人讓現場科技感滿滿,采訪團成員真切領略到智能制造的魅力。
智能巡檢機器人為了應對各種復雜場景“進化”出了多種形態,能克服地形、氣候等惡劣環境,實現全方位識別,安全高效地執行消防、巡檢、審查、搜索和救援等任務。小型互動狗伴隨著“主人”的指令,不僅可以上臺階、奔跑、臥倒,還能作揖,引發在場中外媒體記者“哇塞”不斷。
“參加這次主題采訪活動我非常高興,在包頭參觀到的中國企業非常有特色。”俄羅斯電視一臺記者娜塔莉告訴記者,包頭城市建設的很漂亮,今后她還會以游客的身份再來。
位于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達拉特旗國家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是國內目前在沙漠地區建成集中連片的最大光伏基地。空中俯瞰基地,由19.6萬塊藍色光伏板拼接形成的圖形,宛如一匹在茫茫黃沙中任意馳騁的蒙古駿馬,源源不斷為內蒙古生產清潔電力能源。
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鐘宇展介紹,達拉特旗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年發“綠電”可達20億度,每年節約標煤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同時,采用“林光互補”模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在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的同時,推動沙漠生態治理,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效果,截至目前已累計治沙6萬畝。
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為何落戶這里?中外媒體探訪鄂爾多斯遠景零碳產業園,實地了解零碳發展戰略。
遠景北方科技公司鄂爾多斯副總經理鄒權麟說,園區擁有“風光儲氫”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實現100%的零碳能源供給,成為全球首個真正落地的零碳產業園。伴隨新能源電池、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新工業集群的形成,中國將成為綠色新工業體系的規則制定者。
為期四天的活動行程滿滿,收獲滿滿。臨別之際,外籍采訪團成員紛紛表達對內蒙古的不舍之情。
英國攝影師哈維(Harvey Cha Charles)寫道,“很高興能夠來到內蒙古,這里的風景令人難忘,希望很快會再來內蒙古”。巴西勞動者電視臺的記者毛路說,采訪活動安排的很周到,能夠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朋友共同增進對內蒙古的了解,非常有意義!